歡迎光臨
每天分享高質量文章

手把手教你搭建一套可自動化構建的微服務框架

本文將以原理+實戰的方式,首先對“微服務”相關的概念進行知識點掃盲,然後開始手把手教你搭建這一整套的微服務系統。

這套微服務框架能幹啥?

這套系統搭建完之後,那可就厲害了:
  • 微服務架構

    你的整個應用程式將會被拆分成一個個功能獨立的子系統,獨立執行,系統與系統之間透過RPC介面通訊。這樣這些系統之間的耦合度大大降低,你的系統將非常容易擴充套件,團隊協作效率提升了N個檔次。這種架構透過眼下流行的SpringBoot和阿裡巴巴弔炸天的Dubbo框架來實現。

  • 容器化部署

    你的各個微服務將採用目前處於浪潮之巔的Docker來實現容器化部署,避免一切因環境引起的各種問題,讓你們團隊的全部精力集中在業務開發上。

  • 自動化構建

    專案被微服務化後,各個服務之間的關係錯中複雜,打包構建的工作量相當可怕。不過沒關係,本文將藉助Jenkins,幫助你一鍵自動化部署,從此你便告別了加班。

知識點掃盲篇

咳咳,敲黑板啦!筆記趕緊記起來,課後我要檢查的!檢查不合格的同學放學後留下來!
知識點1:微服務
微服務一次近幾年相當火,成為程式猿飯前便後裝逼熱門詞彙,你不對它有所瞭解如何在程式猿裝逼圈子裡混?下麵我用最為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它。
要講清楚微服務,我先要從一個系統架構的演進過程講起。

單機結構
我想大家最最最熟悉的就是單機結構,一個系統業務量很小的時候所有的程式碼都放在一個專案中就好了,然後這個專案部署在一臺伺服器上就好了。整個專案所有的服務都由這臺伺服器提供。這就是單機結構。
那麼,單機結構有啥缺點呢?我想缺點是顯而易見的,單機的處理能力畢竟是有限的,當你的業務增長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單機的硬體資源將無法滿足你的業務需求。此時便出現了叢集樣式,往下接著看。

叢集結構
叢集樣式在程式猿界由各種裝逼解釋,有的讓你根本無法理解,其實就是一個很簡單的玩意兒,且聽我一一道來。
單機處理到達瓶頸的時候,你就把單機複製幾份,這樣就構成了一個“叢集”。叢集中每臺伺服器就叫做這個叢集的一個“節點”,所有節點構成了一個叢集。每個節點都提供相同的服務,那麼這樣系統的處理能力就相當於提升了好幾倍(有幾個節點就相當於提升了這麼多倍)。
但問題是使用者的請求究竟由哪個節點來處理呢?最好能夠讓此時此刻負載較小的節點來處理,這樣使得每個節點的壓力都比較平均。要實現這個功能,就需要在所有節點之前增加一個“排程者”的角色,使用者的所有請求都先交給它,然後它根據當前所有節點的負載情況,決定將這個請求交給哪個節點處理。這個“排程者”有個牛逼了名字——負載均衡伺服器。
叢集結構的好處就是系統擴充套件非常容易。如果隨著你們系統業務的發展,當前的系統又支撐不住了,那麼給這個叢集再增加節點就行了。但是,當你的業務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會發現一個問題——無論怎麼增加節點,貌似整個叢集效能的提升效果並不明顯了。這時候,你就需要使用微服務結構了。

微服務結構
先來對前面的知識點做個總結。
從單機結構到叢集結構,你的程式碼基本無需要作任何修改,你要做的僅僅是多部署幾臺伺服器,沒太伺服器上執行相同的程式碼就行了。但是,當你要從叢集結構演進到微服務結構的時候,之前的那套程式碼就需要發生較大的改動了。所以對於新系統我們建議,系統設計之初就採用微服務架構,這樣後期運維的成本更低。但如果一套老系統需要升級成微服務結構的話,那就得對程式碼大動干戈了。所以,對於老系統而言,究竟是繼續保持叢集樣式,還是升級成微服務架構,這需要你們的架構師深思熟慮、權衡投入產出比。
OK,下麵開始介紹所謂的微服務。 微服務就是將一個完整的系統,按照業務功能,拆分成一個個獨立的子系統,在微服務結構中,每個子系統就被稱為“服務”。這些子系統能夠獨立執行在web容器中,它們之間透過RPC方式通訊。
舉個例子,假設需要開發一個線上商城。按照微服務的思想,我們需要按照功能模組拆分成多個獨立的服務,如:使用者服務、產品服務、訂單服務、後臺管理服務、資料分析服務等等。這一個個服務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專案,可以獨立執行。如果服務之間有依賴關係,那麼透過RPC方式呼叫。
這樣的好處有很多:
  1. 系統之間的耦合度大大降低,可以獨立開發、獨立部署、獨立測試,系統與系統之間的邊界非常明確,排錯也變得相當容易,開發效率大大提升。

  2. 系統之間的耦合度降低,從而系統更易於擴充套件。我們可以針對性地擴充套件某些服務。假設這個商城要搞一次大促,下單量可能會大大提升,因此我們可以針對性地提升訂單系統、產品系統的節點數量,而對於後臺管理系統、資料分析系統而言,節點數量維持原有水平即可。

  3. 服務的復用性更高。比如,當我們將使用者系統作為單獨的服務後,該公司所有的產品都可以使用該系統作為使用者系統,無需重覆開發。

那麼問題來了,當採用微服務結構後,一個完整的系統可能有很多獨立的子系統組成,當業務量漸漸發展起來之後,而這些子系統之間的關係將錯綜複雜,而且為了能夠針對性地增加某些服務的處理能力,某些服務的背後可能是一個叢集樣式,由多個節點構成,這無疑大大增加了運維的難度。微服務的想法好是好,但開發、運維的複雜度實在是太高。為瞭解決這些問題,阿裡巴巴的Dubbo就橫空出世了。
知識點2:Dubbo
Dubbo是一套微服務系統的協調者,在它這套體系中,一共有三種角色,分別是:服務提供者(下麵簡稱提供者)、服務消費者(下麵簡稱消費者)、註冊中心。
你在使用的時候需要將Dubbo的jar包引入到你的專案中,也就是每個服務都要引入Dubbo的jar包。然後當這些服務初始化的時候,Dubbo就會將當前系統需要釋出的服務、以及當前系統的IP和埠號傳送給註冊中心,註冊中心便會將其記錄下來。這就是服務釋出的過程。與此同時,也是在系統初始化的時候,Dubbo還會掃描一下當前系統所需要取用的服務,然後向註冊中心請求這些服務所在的IP和埠號。接下來系統就可以正常運行了。當系統A需要呼叫系統B的服務的時候,A就會與B建立起一條RPC通道,然後再呼叫B系統上相應的服務。
這,就是Dubbo的作用。
知識點3:容器化部署
當我們使用了微服務架構後,我們將一個原本完整的系統,按照業務邏輯拆分成一個個可獨立執行的子系統。為了降低系統間的耦合度,我們希望這些子系統能夠執行在獨立的環境中,這些環境之間能夠相互隔離。
在Docker出現之前,若使用虛擬機器來實現執行環境的相互隔離的話成本較高,虛擬機器會消耗較多的計算機硬體/軟體資源。Docker不僅能夠實現執行環境的隔離,而且能極大程度的節約計算機資源,它成為一種輕量級的“虛擬機器”。
知識點4:自動化構建
當我們使用微服務架構後,隨著業務的逐漸發展,系統之間的依賴關係會日益複雜,而且各個模組的構建順序都有所講究。對於一個小型系統來說,也許只有幾個模組,那麼你每次採用人肉構建的方式也許並不感覺麻煩。但隨著系統業務的發展,你的系統之間的依賴關係日益複雜,子系統也逐漸增多,每次構建一下你都要非常小心謹慎,稍有不慎整個服務都無法正常啟動。而且這些構建的工作很low,但卻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這無疑降低了開發的效率。不過沒關係,Jenkins就是來幫助你解決這個問題的。
我們只需在Jenkins中配置好程式碼倉庫、各個模組的構建順序和構建命令,在以後的構建中,只需要點選“立即構建”按鈕,Jenkins就會自動到你的程式碼倉庫中拉取最新的程式碼,然後根據你事先配置的構建命令進行構建,最後釋出到指定的容器中執行。你也可以讓Jenkins定時檢查程式碼倉庫版本的變化,一旦發現變動就自動地開始構建過程,並且讓Jenkins在構建成功後給你發一封郵件。這樣你連“立即構建”的按鈕也不需要按,就能全自動地完成這一切構建過程。

實戰動手篇

1. 學習標的
接下來我會帶著大家,以一個線上商城為例,搭建一套能夠自動化部署的微服務框架。這個框架能做如下幾件事情:
  1. 基於SpringBoot快速開發

    我們將選擇目前熱度很高的SpringBoot,最大限度地降低配置複雜度,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我們的業務開發中來。

  2. 基於Dubbo的微服務化

    我們會使用阿裡巴巴的開源框架Dubbo,將我們的系統拆分成多個獨立的微服務,然後用Dubbo來管理所有服務的釋出和取用。有了Dubbo之後,呼叫遠端服務就像呼叫一個本地函式一樣簡單,Dubbo會幫我們完成遠端呼叫背後所需要的一切。

  3. 基於Docker的容器化部署

    由於使用了微服務架構後,我們的系統將會由很多子系統構成。為了達到多個系統之間環境隔離的目的,我們可以將它們部署在多臺伺服器上,可這樣的成本會比較高,而且每臺伺服器的效能可能都沒有充分利用起來。所以我們很自然地想到了虛擬機器,在同一臺伺服器上執行多個虛擬機器,從而實現環境的隔離,每個虛擬機器上執行獨立的服務。然而虛擬機器的隔離成本依舊很高,因為它需要佔用伺服器較多的硬體資源和軟體資源。所以,在微服務結構下,要實現服務環境的隔離,Docker是最佳選擇。它比虛擬機器更加輕量級,佔用資源較少,而且能夠實現快速部署。

  4. 基於Jenkins的自動化構建

    當我們採用了微服務架構後,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整個系統由許許多多的服務構成,這些服務都需要執行在單獨的容器中,那麼每次釋出的複雜度將非常高。首先你要搞清楚這些服務之間的依賴關係、啟動的先後順序,然後再將多個子系統挨個編譯、打包、釋出。這些操作技術難度低,卻又容易出錯。那麼有什麼工具能夠幫助我們解決這些問題呢?答案就是——Jenkins。 它是一款自動化構建的工具,簡單的來說,就是我們只需要在它的介面上按一個按鈕,就可以實現上述一系列複雜的過程。

2. 專案背景介紹
本文我以一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線上商城作為例子,一步步教大家如何搭建微服務框架,它有如下功能:
  • 產品管理,產品的增刪改查。

  • 訂單管理,訂單的增刪改查、購物車功能。

  • 使用者管理,使用者的登入、註冊、許可權管理、收貨地址等等。

  • 資料分析,提供對本系統資料分析的功能。

註意:本文的IDE使用的是intelliJ IDEA,推薦大家也用這個,用了都說好,用了你就會愛上它。
3. 建立專案的組織結構
在動手之前,我先來說一說這一步的標的:
  • 建立一個Maven Project,命名為“Gaoxi”。這個Project由多個Module構成,每個Module對應著“微服務”的一個子系統,可獨立執行,是一個獨立的專案。 這也是目前主流的專案組織形式,即多模組專案。

  • 在Gaoxi這個專案下建立各個子模組,每個自模組都是一個獨立的SpringBoot專案:

    Gaoxi-User 使用者服務

    Gaoxi-Order 訂單服務

    Gaoxi-Product 產品服務

    Gaoxi-Analysis 資料分析服務

    Gaoxi-Controller 本系統的控制層,和以往三層結構中的Controller層的作用一樣,都是用作請求排程,只不過在微服務架構中,我們將它抽象成一個單獨的系統,可以獨立執行。

    Gaoxi-Common-Service-Facade 它處於本系統的最底層,被所有模組依賴,一些公用的類庫都放在這裡。

    Gaoxi-Redis 我們將Redis封裝成一個單獨的服務,執行在獨立的容器中,當哪一個模組需要使用Redis的時候,僅需要引入該服務即可,就免去了各種繁瑣的、重覆的配置。而這些配置均在Gaoxi-Redis系統中完成了。

下麵開始動手。

3.1 建立Project
New一個Project。

選擇Spring Initializr。

設定groupId、artifactId、version:
<groupId>com.gaoxigroupId>


<artifactId>gaoxiartifactId>
<version>0.0.1-SNAPSHOTversion>

Project建立完畢!接下來在Project下麵建立Module。

3.2 建立Module
在Project上New Module。

和剛才一樣,選擇Spring Initializr,設定groupId、artifactId、version。
依次建立好所有的Module,如下圖所示:

3.3 構建模組的依賴關係

目前為止,模組之間沒有任何聯絡,下麵我們要透過pom檔案來指定它們之間的依賴關係,依賴關係如下圖所示:

Gaoxi-User、Gaoxi-Analysis、Gaoxi-Product、Gaoxi-Order這四個系統相當於以往三層結構的Service層,提供系統的業務邏輯,只不過在微服務結構中,Service層的各個模組都被抽象成一個個單獨的子系統,它們提供RPC介面供上面的Gaoxi-Controller呼叫。它們之間的呼叫由Dubbo來完成,所以它們的pom檔案中並不需要作任何配置。而這些模組和Gaoxi-Common-Service-Facade之間是本地呼叫,因此需要將Gaoxi-Common-Service-Facade打成jar包,並讓這些模組依賴這個jar,因此就需要在所有模組的pom中配置和Gaoxi-Common-Service-Facade的依賴關係。
此外,為了簡化各個模組的配置,我們將所有模組的通用依賴放在Project的pom檔案中,然後讓所有模組作為Project的子模組。這樣子模組就可以從父模組中繼承所有的依賴,而不需要自己再配置了。
下麵開始動手:
首先將Common-Service-Facade的打包方式設成jar。
當打包這個模組的時候,Maven會將它打包成jar,並安裝在本地倉庫中。這樣其他模組打包的時候就可以取用這個jar。
<groupId>com.gaoxigroupId>


<artifactId>gaoxi-common-service-facadeartifactId>
<version>0.0.1version>
<packaging>jarpackaging>

將其他模組的打包方式設為war。
除了Gaoxi-Common-Service-Facade外,其他模組都是一個個可獨立執行的子系統,需要在web容器中執行,所以我們需要將這些模組的打包方式設成war。
<groupId>com.gaoxigroupId>


<artifactId>gaoxi-userartifactId>
<version>0.0.1-SNAPSHOTversion>
<packaging>warpackaging>

在總pom中指定子模組。
modules標簽指定了當前模組的子模組是誰,但是僅在父模組的pom檔案中指定子模組還不夠,還需要在子模組的pom檔案中指定父模組是誰。
<modules>
   <module>Gaoxi-Analysismodule>


   <module>Gaoxi-Ordermodule>
   <module>Gaoxi-Productmodule>
   <module>Gaoxi-Usermodule>
   <module>Gaoxi-Redismodule>
   <module>Gaoxi-Controllermodule>
   <module>Gaoxi-Common-Service-Facademodule>
modules>

在子模組中指定父模組。
<parent>
   <groupId>com.gaoxigroupId>


   <artifactId>gaoxiartifactId>
   <version>0.0.1-SNAPSHOTversion>
   <relativePath>../pom.xmlrelativePath>
parent>

到此為止,模組的依賴關係配置完畢!但要註意模組打包的順序。由於所有模組都依賴於Gaoxi-Common-Servie-Facade模組,因此在構建模組時,首先需要編譯、打包、安裝Gaoxi-Common-Servie-Facade,將它打包進本地倉庫中,這樣上層模組才能取用到。當該模組安裝完畢後,再構建上層模組。否則在構建上層模組的時候會出現找不到Gaoxi-Common-Servie-Facade中類庫的問題。
3.4 在父模組的pom中新增所有子模組公用的依賴

<dependencies>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web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testartifactId>
       <scope>testscope>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mybatis.spring.bootgroupId>
       <artifactId>mybatis-spring-boot-starterartifactId>
       <version>1.3.1version>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mysqlgroupId>
       <artifactId>mysql-connector-javaartifactId>
       <scope>runtimescope>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io.dubbo.spring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dubboartifactId>
       <version>1.0.0version>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com.gaoxigroupId>
       <artifactId>gaoxi-common-service-facadeartifactId>
       <version>0.0.1version>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aop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com.google.guavagroupId>
       <artifactId>guavaartifactId>
       <version>23.3-jreversion>
   dependency>
dependencies>}}}
當父模組的pom中配置了公用依賴後,子模組的pom檔案將非常簡潔,如下所示:
{{{<groupId>com.gaoxigroupId>
<artifactId>gaoxi-userartifactId>
<version>0.0.1-SNAPSHOTversion>
<packaging>warpackaging>
<name>gaoxi-username>
<parent>
   <groupId>com.gaoxigroupId>
   <artifactId>gaoxiartifactId>
   <version>0.0.1-SNAPSHOTversion>
   <relativePath>../pom.xmlrelativePath>
parent>

當專案的結構搭建完成之後,接下來你需要配置Docker環境,並將這些專案打包進容器中,驗證下是否能正常啟動。
4. 建立Docker容器

4.1 安裝Docker
在使用Docker之前,你當然先要安裝Docker,安裝過程較為簡單,基本上就是傻瓜式操作,這裡就不作過多介紹了,你可以在Docker的官網下載相應系統的安裝包。 https://www.docker.com/

4.2 獲取Tomcat映象
在微服務架構中,一個完整的系統被拆分成了多個被稱為“微服務”的子系統,這些子系統可以獨立執行在Web容器中。所以我們需要為這些系統提供執行的Web容器,這裡我們選擇大家較為熟悉的Tomcat。
我們知道,Tomcat依賴於Java環境,安裝Tomcat之前要進行一系列環境的配置:安裝Java、配置環境變數、安裝Tomcat等等。這些操作還是有些繁瑣的。不過沒關係,當使用了Docker之後,這些過程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完成。
我們只需從Docker Hub上找到Tomcat的映象資源,然後從上面拉取下來就可以使用。你可以使用Tomcat官方的映象,也可以使用我釋出在Docker Hub上的Tomcat映象。
註意點:推薦使用我的Tomcat映象資源chaimm/tomcat,因為這個映象中除了配置Tomcat的安裝環境以外,還有一些本專案中要用到的Jenkins相關的配置。
採用如下命令從Docker Hub上拉取映象:
docker pull chaimm/tomcat:1.1
簡單解釋下,docker pull是從從Docker Hub上拉取映象的命令,後面的chaimm/tomcat是映象的名稱,:1.1是映象的版本號。目前這個映象的最新版本號是1.1,推薦大家拉取這個。

4.3 建立Tomcat容器
這裡再簡單介紹下“映象”和“容器”的關係。 “映象”就好比是面向物件中的“類”,“容器”就好比“類”建立的“物件”。在面向物件中,“類”定義了各種屬性,“類”可以實體化出多個“物件”;而在Docker中,“映象”定義了各種配置資訊,它可以實體化出多個“容器”。“容器”就是一臺可以執行的“虛擬機器”。
接下來我們需要為所有的微服務建立各自的容器:
  • gaoxi-user

  • gaoxi-product

  • gaoxi-order

  • gaoxi-analysis

  • gaoxi-controller

  • gaoxi-redis

以建立gaoxi-user容器為例,採用如下命令建立容器:
docker run --name gaoxi-user-1 -p 8082:8080 -v /usr/web/gaoxi-log:/opt/tomcat/gaoxi-log chaimm/tomcat:1.1
  • –name:指定容器的名字

  • -p:指定容器的埠對映

    -p 8082:8080 表示將容器的8080埠對映到宿主機的8082埠上

  • -v:指定容器資料捲的對映

    xxx:yyy 表示將容器yyy目錄對映到宿主機的xxx目錄上,從而訪問宿主機的xxx目錄就相當於訪問容器的yyy目錄。

  • chaimm/tomcat:1.1:表示容器所對應的映象。

這條命令執行成功後,你就可以透過你的IP:8082 訪問到gaoxi-user-1容器的tomcat了。如果你看到了那隻眼熟了貓,那就說明容器啟動成功了!

接下來,你需要按照上面的方法,給剩下幾個系統建立好Tomcat容器。
註意點:這裡要註意的是,你需要給這些Tomcat容器指定不同的埠號,防止埠號衝突。當然,在實際開發中,你並不需要將容器的8080埠對映到宿主機上,這裡僅僅是為了驗證容器是否啟動成功才這麼做的。
5. 整合Dubbo
5.1 建立ZooKeeper容器
Dubbo一共定義了三種角色,分別是:服務提供者、服務消費者、註冊中心。註冊中心是服務提供者和服務消費者的橋梁,服務消費者會在初始化的時候將自己的IP和埠號傳送給註冊中心,而服務消費者透過註冊中心知道服務提供者的IP和埠號。
在Dubbo中,註冊中心有多種選擇,Dubbo最為推薦的即為ZooKeeper,本文采用ZooKeepeer作為Dubbo的註冊中心。
建立ZooKeeper容器也較為簡單,大家可以直接使用我建立的ZooKeeper映象,透過如下命令即可下載映象:
docker pull chaimm/zookeeper-dubbo:1.0
該映象中不僅運行了一個ZooKeeper,還運行了一個擁有dubbo-admin專案的Tomcat。dubbo-admin是Dubbo的一個視覺化管理工具,可以檢視服務的釋出和取用的情況。
使用如下命令啟動容器:
docker run --name zookeeper-debug -p 2182:2181 -p 10000:8080 chaimm/zookeeper-dubbo:1.0

  • -p 2182:2181:將容器的2181埠對映到宿主機的2182埠上,該埠是ZooKeeper的埠號。

  • -p 10000:8080:將容器的8080埠對映到宿主機的10000埠上,該埠是Dubbo-Admin所在Tomcat的埠號。

啟動成功後,你就可以透過你的IP:10000/dubbo-admin-2.8.4/訪問到Dubbo-Admin,如下圖所示:

5.2 父POM檔案中引入Dubbo依賴

<dependency>
   <groupId>io.dubbo.spring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dubboartifactId>
   <version>1.0.0version>
dependency>

5.3 釋出服務
假設,我們需要將Gaoxi-User專案中的UserService釋出成一項RPC服務,供其他系統遠端呼叫,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藉助Dubbo來實現這一功能呢?
在Gaoxi-Common-Service-Facade中定義UserService的介面。
由於服務的釋出和取用都依賴於介面,但服務的釋出方和取用方在微服務架構中往往不在同一個系統中,所以需要將需要釋出和取用的介面放在公共類庫中,從而雙方都能夠取用。介面如下所示:
public interface UserService {
   public UserEntity login(LoginReq loginReq);
}
在Gaoxi-User中定義介面的實現。
在實現類上需要加上Dubbo的@Service註解,從而Dubbo會在專案啟動的時候掃描到該註解,將它釋出成一項RPC服務。
@Service(version = "1.0.0")
public class UserServiceImpl implements UserService {
   @Override
   public UserEntity login(LoginReq loginReq) {
       // 具體的實現程式碼
   }
}
在Gaoxi-User的application.properties中配置服務提供者的資訊。
spring.dubbo.application.name=user-provider # 本服務的名稱
spring.dubbo.registry.address=zookeeper://IP:2182 # ZooKeeper所在伺服器的IP和埠號
spring.dubbo.protocol.name=dubbo # RPC通訊所採用的協議
spring.dubbo.protocol.port=20883 # 本服務對外暴露的埠號
spring.dubbo.scan=com.gaoxi.user.service # 服務實現類所在的路徑
按照上面配置完成後,當Gaoxi-User系統初始化的時候,就會掃描spring.dubbo.scan所指定的路徑下的@Service註解,該註解標識了需要釋出成RPC服務的類。Dubbo會將這些類的介面資訊+本伺服器的IP+spring.dubbo.protocol.port所指定的埠號傳送給ZooKeeper,Zookeeper會將這些資訊儲存起來。 這就是服務釋出的過程,下麵來看如何取用一項RPC服務。
5.4 取用服務
假設,Gaoxi-Controller需要呼叫Gaoxi-User 提供的登入功能,此時它就需要取用UserService這項遠端服務。下麵來介紹服務取用的方法。
宣告需要取用的服務。
取用服務非常簡單,你只需要在取用的類中宣告一項服務,然後用@Reference標識,如下所示: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UserControllerImpl implements UserController {
   @Reference(version = "1.0.0")
   private UserService userService;
   @Override
   public Result login(LoginReq loginReq, HttpServletResponse httpRsp) {
       // 登入鑒權
       UserEntity userEntity = userService.login(loginReq);
   }
}
在Gaoxi-Controller的application.properties中配置服務消費者的資訊。
spring.dubbo.application.name=controller-consumer # 本服務的名稱
spring.dubbo.registry.address=zookeeper://IP:2182 # zookeeper所在伺服器的IP和埠號
spring.dubbo.scan=com.gaoxi # 取用服務的路徑
上述操作完成後,當Gaoxi-Controller初始化的時候,Dubbo就會掃描spring.dubbo.scan所指定的路徑,並找到所有被@Reference修飾的成員變數;然後向Zookeeper請求該服務所在的IP和埠號。當呼叫userService.login()的時候,Dubbo就會向Gaoxi-User發起請求,完成呼叫的過程。這個呼叫過程是一次RPC呼叫,但作為程式猿來說,這和呼叫一個本地函式沒有任何區別,遠端呼叫的一切都由Dubbo來幫你完成。這就是Dubbo的作用。
6. 自動化構建
Jenkins是一個自動化構建工具,它可以幫助我們擺脫繁瑣的部署過程,我們只需要在一開始配置好構建策略,以後部署只需要一鍵完成。
6.1 建立Jenkins容器
Jenkins採用Java開發,也需要Java環境,但我們使用Docker後,一切都採用容器化部署,Jenkins也不例外。
拉取映象,這裡我們使用Jenkins官方提供的映象,大家只需執行如下命令拉取即可:
docker pull docker.io/jenkins/jenkins
啟動容器,由於Jenkins執行在Tomcat容器中,因此我們將容器的8080埠對映到宿主機的10080埠上:
docker run --name jenkins -p 10080:8080 docker.io/jenkins/jenkins
初始化Jenkins,然後你需要訪問IP:10080,Jenkins會帶著你進行一系列的初始化設定,你只要跟著它一步步走就行了,比較傻瓜式。
6.2 在Jenkins中建立專案
接下來我們要做的是,在Jenkins中為每一個服務建立一個專案,每個專案中定義了構建的具體流程。由於我們將整個專案分成了6個微服務,所以我們需要在Jenkins中分別為這6個服務建立專案。那句開始吧~
點選頁面左側的“新建”按鈕:

輸入專案名稱gaoxi-user,選擇“構建一個Maven專案”,然後點選“OK”:

配置Git倉庫,選擇Git,然後輸入本專案Git倉庫的URL,併在Credentials中輸入Git的使用者名稱和密碼,如下圖所示:

構建觸發器,選擇第一項,如下圖所示:

Pre Step,Pre Step會在正式構建前執行,由於所有專案都依賴於Gaoxi-Common-Service—Facade,因此在專案構建前,需要將它安裝到本地倉庫,然後才能被當前專案正確依賴。 因此,在Pre Step中填寫如下資訊:

Build,然後就是正式構建的過程,填寫如下資訊即可:

OK,Gaoxi-User的構建過程就配置完成了。當我們點選“立即構建”按鈕時,Jenkins首先會從我們指定的Git倉庫中拉取程式碼,然後執行Pre Step中的Maven命令,將Gaoxi-Common-Serivce-Facade打包安裝到本地倉庫。然後執行Build過程,將Gaoxi-User進行編譯打包。 但此時Gaoxi-User仍然只是一個本地war包,並沒有部署到Tomcat容器中,而我們採用了容器化部署後,Jenkins服務和Gaoxi-User服務並不在同一個Docker容器中,那麼究竟該如何才能將Jenkins本地編譯好的war包傳送到Gaoxi-User容器中呢?這就需要使用Jenkins的一個外掛——Deploy Plugin。
6.3 遠端部署
下載外掛,首先你需要下載Deploy Plugin,下載地址如下: https://wiki.jenkins.io/display/JENKINS/Deploy+Plugin
安裝外掛,在系統管理–>外掛管理–>高階上傳deploy.hpi進行安裝。
在父專案的pom檔案中增加遠端部署外掛:
<plugin>
   <groupId>org.codehaus.cargogroupId>


   <artifactId>cargo-maven2-pluginartifactId>
   <version>1.6.5version>
   <configuration>
       <container>
           
           <containerId>tomcat8xcontainerId>
           <type>remotetype>
       container>
       <configuration>
           <type>runtimetype>
           <cargo.remote.username>Tomcat的使用者名稱cargo.remote.username>
           <cargo.remote.password>Tomcat的密碼cargo.remote.password>
       configuration>
   configuration>
   <executions>
       <execution>
           <phase>deployphase>
           <goals>
               <goal>redeploygoal>
           goals>
       execution>
   executions>
plugin>

為Tomcat設定使用者名稱和密碼,修改gaoxi-user容器中Tomcat的tomcat-users.xml檔案,增加Tomcat的manager使用者。

註意:如果你使用了chaimm/tomcat映象,那麼其中Tomcat配置都已經完成,預設使用者名稱:admin、預設密碼:jishimen2019。強烈建議修改使用者名稱和密碼。
修改Jenkins中gaoxi-user的配置,在“構建後操作”中增加如下配置:

WAR/EAR files:表示你需要釋出的war包。
Containers:配置標的Tomcat的使用者名稱和密碼。
7. Maven的profile功能
在實際開發中,我們的系統往往有多套環境構成,如:開發環境、測試環境、預發環境、生產環境。而不同環境的配置各不相同。如果我們只有一套配置,那麼當系統從一個環境遷移到另一個環境的時候,就需要透過修改程式碼來更換配置,這樣無疑增加了工作的複雜度,而且易於出錯。但好在Maven提供了profile功能,能幫助我們解決這一個問題。
父專案的pom中新增profile元素,首先,我們需要在總pom的中新增多套環境的資訊,如下所示:
<profiles>
   <profile>
       <id>devid>


       <properties>
           <profileActive>devprofileActive>
       properties>
       <activation>
           <activeByDefault>trueactiveByDefault>
       activation>
   profile>
   <profile>
       <id>testid>
       <properties>
           <profileActive>testprofileActive>
       properties>
   profile>
   <profile>
       <id>prodid>
       <properties>
           <profileActive>prodprofileActive>
       properties>
   profile>
profiles>

父專案的pom中新增resource元素,resource標識了不同環境下需要打包哪些配置檔案。
<resources>
   <resource>
       
       <directory>src/main/resourcesdirectory>


       <filtering>truefiltering>
       
       <excludes>
           <exclude>application.propertiesexclude>
           <exclude>application-dev.propertiesexclude>
           <exclude>application-test.propertiesexclude>
           <exclude>application-prod.propertiesexclude>
       excludes>
   resource>
   <resource>
       <directory>src/main/resourcesdirectory>
       <filtering>truefiltering>
       
       <includes>
           <include>application.propertiesinclude>
           
           <include>application-${profileActive}.propertiesinclude>
       includes>
   resource>
resources>

父專案的pom中新增外掛maven-resources-plugin,該外掛用來在Maven構建時引數替換。
<plugin>
   <artifactId>maven-resources-pluginartifactId>


   <version>3.0.2version>
   <configuration>
       <delimiters>
           <delimiter>@delimiter>
       delimiters>
       <useDefaultDelimiters>falseuseDefaultDelimiters>
   configuration>
plugin>

在子專案中建立配置,分別為dev環境、test環境、prod環境建立三套配置,application.proerpties中存放公用的配置。

在application.properties中新增spring.profiles.active=@profileActive@:
spring.profiles.active=@profileActive@ 
修改Jenkins的配置,在所有Jenkins中所有Maven命令的末尾新增-P test,在打包的時候-P後面的引數將會作為@profileActive@的值傳入系統中,從而根據該值打包相應的application-{profileActive}.properties檔案。
8. 開發流程
到此為止,所有準備工作都已經完成,接下來就可以進入程式碼開發階段。下麵我以一個例子,帶著大家感受下有了這套微服務框架後,我們的開發流程究竟有了哪些改變?下麵以開發一個使用者登入功能為例,介紹下使用本框架之後開發的流程。
8.1 開發標的
  • 在Gaoxi-User系統中實現登入的業務邏輯,併發布成RPC服務。

  • 在Gaoxi-Controller中遠端呼叫登入服務,並向前端提供登入的REST介面。

8.2 開發登入服務
首先需要在Gaoxi-Common-Service-Facade中建立UserService介面,併在其中宣告登入的抽象函式。
public interface UserService {
   public UserEntity login(LoginReq loginReq);
}

PS:為什麼要將UserService放在Gaoxi-Common-Service-Facade中? 在這個專案中,Gaoxi-User是UserService服務的提供方,Gaoxi-Controller是UserService服務的取用方。由於二者並不在同一個系統中,所以必須要藉助於Dubbo來實現遠端方法呼叫。而Dubbo釋出服務和取用服務的時候,都是根據服務的介面標識服務的,即服務取用方和釋出方都需要使用服務的介面,因此需要將服務的介面放在所有專案共同依賴的基礎模組——Gaoxi-Common-Service-Facade中。
然後在Gaoxi-User中開發UserService的實現——UserServiceImpl。 UserServiceImpl上必須要加上Dubbo的@Service註解,從而告訴Dubbo,在本專案初始化的時候需要將這個類釋出成一項服務,供其他系統呼叫。
@Service(version = "1.0.0")
@org.springframework.stereotype.Service
public class UserServiceImpl implements UserService {
   @Autowired
   private UserDAO userDAO;
   @Override
   public UserEntity login(LoginReq loginReq) {
       // 校驗引數
       checkParam(loginReq);
       // 建立使用者查詢請求
       UserQueryReq userQueryReq = buildUserQueryReq(loginReq);
       // 查詢使用者
       List userEntityList = userDAO.findUsers(userQueryReq);
       // 查詢失敗
       if (CollectionUtils.isEmpty(userEntityList)) {
           throw new CommonBizException(ExpCodeEnum.LOGIN_FAIL);
       }
       // 查詢成功
       return userEntityList.get(0);
   }
}
8.3 取用登入服務
當UserService開發完畢後,接下來Gaoxi-Controller需要取用該服務,並向前端提供一個登入的REST介面。 若要使用userService中的函式,僅需要在userService上新增@Reference註解,然後就像呼叫本地函式一樣使用userService即可。Dubbo會幫你找到UserService服務所在的IP和埠號,併傳送呼叫請求。但這一切對於程式猿來說是完全透明的。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UserControllerImpl implements UserController {
   @Reference(version = "1.0.0")
   private UserService userService;
   @Override
   public Result login(LoginReq loginReq, HttpServletResponse httpRsp) {
       // 登入鑒權
       UserEntity userEntity = userService.login(loginReq);
       // 登入成功
       doLoginSuccess(userEntity, httpRsp);
       return Result.newSuccessResult();
   }
}
8.4 自動構建服務
上面的程式碼完成後,接下來你需要將程式碼提交至你的Git倉庫。接下來就是自動化部署的過程了。
你需要進入Jenkins,由於剛才修改了Gaoxi-User和Gaoxi-Controller的程式碼,因此你需要分別構建這兩個專案。 接下來Jenkins會自動從你的Git倉庫中拉取最新的程式碼,然後依次執行Pre Step、Build、構建後操作的過程。由於我們在Pre Step中設定了編譯Gaoxi-Common-Service-Facade,因此Jenkins首先會將其安裝到本地倉庫;然後再執行Build過程,構建Gaoxi-User,並將其打包成war包。最後將執行“構建後操作”,將war包釋出到相應的tomcat容器中。 至此,整個釋出流程完畢!
8.5 檢視服務的狀態
當Jenkins構建完成後,我們可以登入Dubbo-Admin檢視服務釋出和取用的狀態。
當我們搜尋UserService服務後,可以看到,該服務的提供者已經成功釋出了服務:

點選“消費者”我們可以看到,該服務已經被controller-consumer成功訂閱:

9. 總結
總結一下,這套框架有如下優勢:
  1. 微服務架構

    我們藉助於SpringBoot和Dubbo實現了微服務架構。微服務架構的理念就是將一個原本龐大、複雜的系統,按照業務功能拆分成一個個具有獨立功能、可以獨立執行的子系統,系統之間若有依賴,則透過RPC介面通訊。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系統之間的耦合度,從而更加易於擴充套件、更加易於維護。

  2. 容器化部署

    我們藉助於Docker實現了容器化部署。容器能夠幫助我們遮蔽不同環境下的配置問題,使得我們只需要有一個Dockerfile檔案,就可以處處執行。和虛擬機器一樣,Docker也擁有環境隔離的能力,但比虛擬機器更加輕量級,由於每個容器僅僅是一條行程,因此它可以達到秒級的啟動速度。

  3. 自動化構建

    我們藉助於Jenkins實現了所有專案的自動化構建與部署。我們只需要點選“立即構建”這個按鈕,Jenkins就可以幫助我們梳理好錯綜複雜的專案依賴關係,準確無誤地完成構建,並將war包傳送到相應的web容器中。在啟動的過程中,Dubbo會掃描當前專案所需要釋出和取用的服務,將所需要釋出的服務釋出到ZooKeeper上,並向ZooKeeper訂閱所需的服務。 有了Jenkins之後,這一切都是自動化完成。也許你並沒有太強烈地感受到Jenkins所帶來的便利。但是你想一想,對於一個具有錯綜複雜的依賴關係的微服務系統而言,如果每個服務的構建都需要你手動完成的話,你很快就會崩潰,你大把的時間將會投入在無聊但又容易出錯的服務構建上。而Jenkins的出現能讓這一切自動化完成。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大閑人柴毛毛,ID:dxrcmm,點選閱讀原文
Kubernetes 實戰培訓

本次培訓內容包括:Docker容器的原理與基本操作;容器網路與儲存解析;Kubernetes的架構與設計理念詳解;Kubernetes的資源物件使用說明;Kubernetes 中的開放介面CRI、CNI、CSI解析;Kubernetes監控、網路、日誌管理;容器應用的開發流程詳解等,點選識別下方二維碼加微信好友瞭解具體培訓內容

3月23日開始上課,點選閱讀原文連結即可報名。
贊(0)

分享創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