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人工智慧技術還是“冷門”,在國內網際網路公司中,早早挑頭吶喊的李彥宏還略顯孤獨。而現在,人工智慧已經走上風口,AI成為了創投界的熱詞,該領域的相關人才也跟著大為緊缺。當中國公司挖人的觸角深入矽谷和西雅圖,國內核心演演算法人才的薪水一漲再漲,我們可以來盤點一下,這些年BAT在AI人才戰略上做了哪些佈局。
百度
百度對人工智慧人才的引進最早可以追溯到2010年。
2010年4月,在谷歌中國工程研究院擔任副院長的王勁加入百度任技術副總裁,期間,他分別創立了百度移動雲事業部、百度大資料部、百度基礎架構(雲端計算)部、百度美國研發中心、百度深圳研發中心;並以百度深度學習實驗室(IDL)為基礎,聯合創立了百度研究院,專註人工智慧發展。此外,他還創立了百度自動駕駛事業部。
2013年5月,前Facebook資深科學家徐偉加入;同年9月前AMD異構系統首席軟體架構師吳韌加入;隨後加入的還有原谷歌中國工程研究院副院長的劉駿,原NEC研究院的餘凱、原谷歌中國工程研究院技術總監鄭子斌等。
2014年5月,世界頂級人工智慧專家吳恩達出任百度首席科學家,全面領導百度研究院,還成立百度矽谷人工智慧實驗室。吳恩達在加盟百度之前,是斯坦福大學電腦科學系和電子工程系副教授,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是機器學習、特別是深度學習方面的領先學者之一,曾經與谷歌團隊締造了“谷歌大腦”。
不過,百度這兩年人才流失也頗為嚴重。今年三月,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在多個個人社交平臺釋出公開信,宣佈自己將從百度離職。時隔幾日,在百度服務了七年的百度高階副總裁、百度技術戰略委員會主席、自動駕駛事業部總經理王勁宣佈離職。
2015年至今,IDL已損失多名大將,其中包括創始人、常務副院長餘凱、百度IDL傑出科學家吳韌(因作參賽作弊被開除)、百度IDL首席架構師黃暢、IDL主任研發構架師顧嘉維以及百度無人駕駛汽車團隊前負責人倪凱等人。且在資本火熱的推動下,百度離開的這批技術大牛,大多數都走上了創業之路,包括地平線機器人、Novumind、Pony.ai、第四正規化、格靈深瞳等,其創始人均來自百度AI研究部門。
2017年1月17日,百度宣佈任命陸奇為百度集團總裁和CEO,主要負責百度的產品、技術、銷售及市場運營,兼任百度智慧駕駛事業群組總經理。一個月之後,陸奇成為百度董事會副主席。陸奇加入百度之後,對百度AI業務進行大刀闊斧的重構,度秘事業部、AIG(AI技術平臺體系)、無人駕駛事業部成立、智慧家居硬體事業部成立,AI透過開放加速發展,智慧對話互動系統DuerOS、自動駕駛平臺阿波羅,令人應接不暇。在業務層面,重點推進AI開放戰略,為AI找場景。
今年3月,李彥宏曾算過一筆賬:過去兩年半,百度研發投入高達兩百億,絕大部分投入到了人工智慧。然而,這批曾經聚集到百度的頂尖人才不斷地流失,除了是因為創業大潮和資本的驅動,百度的戰略調整,要將人工智慧加速商業化,加快產品落地的戰略轉變,也是導致人員變動的原因之一。陸奇強調:“在人工智慧的總體佈局當中,最關鍵的是場景落地,把使用者體驗做到極致,把商業樣式找對,推動產品快速的迭代。”今年釋出的百度大腦、百度無人車、度秘、智慧音箱等一系列產品,可以看到百度“All In AI”的決心。
阿裡巴巴
阿裡巴巴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功,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讓人忽略其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深耕。相比而言,我們聽到“阿裡雲”的次數,比聽到“阿裡人工智慧”的頻率高得多。其實阿裡的人工智慧屬於阿裡DT體系,與雲端計算、大資料、物聯網在整個電商網路下共生。由於這四者本身就有不少重合的地方,所以很多時候阿裡的部分雲服務解決方案就是人工智慧落地產品。至於阿裡在科技人才上的引進,也是花了相當大的手筆。
2008年9月,此前在微軟擔任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的王堅博士加盟阿裡擔任首席架構師一職,2009年7月,他又被指派為阿裡軟體的技術長。他對阿裡的貢獻莫過於在當時堅持研發概念超前的雲端計算,並帶領團隊將概念落地。2016年,阿裡雲為37%的中國網站保障安全,為全球76.5萬使用者提供雲端計算和大資料服務,達到目前在國內第一,全球第四的成績。在阿裡人看來,王堅可以算作雲端計算之父。
2013年,先後在IBM T.J.Watson研究所,IBM Singapore及Google擔任研究員的閔萬裡博士,加入阿裡人工智慧團隊,現任阿裡雲資料事業部資深資料科學家。他之前長期從事機器學習理論研究與應用演演算法研發,在腦電波(EEG)解析、高維資料挖掘、隨機過程理論、時間序列分析、網路流理論等領域獲得多項國際專利。閔萬裡領導著阿裡雲人工智慧孵化團隊,最早期孵化的專案包括廣為人知的小Ai機器人。小Ai機器人在2016年3月份擊敗全球速記亞軍,一個月後又成功預測出《我是歌手》的結果,馬雲也多次為其站臺,頓時名聲大噪。在打響阿裡雲AI的名聲之後,小Ai機器人也全面升級為ET機器人和麵向企業的ET大腦。此前,閔萬裡團隊已結合客戶的需求,孵化出ET工業大腦、ET醫療大腦、ET城市大腦等,商用使用效果也十分可觀。
2014年9月,阿裡在美國敲鐘上市之後,緊接著在矽谷宣佈成立一個新部門iDST(資料科學與技術研究院instute of Data Science &Technology;)。由王堅欽點的iDST的兩位創始人之一漆遠,在1995年開始做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並應用於指紋和人臉識別的檢測和識別、大腦成像分析、銀行使用者行為監控等領域。2005年他在麻省理工學院開發大規模機器學習系統使用海量CPU並行分析人類基因組資料,解碼生物基因組與基因調控網路,2008年開始研究GPU晶片,做機器學習加速。
iDST的另一個創始人金榕是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終身教授,曾擔任NIPS、SIGIR等頂級國際會議領域主席,及KDD、AAAI、IJCAI等頂級會議高階程式委員會委員,還曾獲得過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 Career Award——有超過200位諾貝爾獎得主都獲得過這個獎金的資助。在正式加入阿裡iDST之前,他曾在阿裡旗下的網際網路廣告平臺阿裡媽媽做過一年的技術顧問,幫助解決一個大規模演演算法最佳化問題,把廣告展示的收入提高了15%-20%。
2016年7月,周靖人加盟阿裡巴巴集團任職阿裡雲首席科學家,帶領阿裡雲中美兩地的研發團隊,總體負責阿裡雲大資料平臺和iDST的科研工作。周靖人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隨後獲得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博士學位,是雲端計算大資料、大規模分散式系統和資料庫等領域的國際權威學者。他曾多次在頂尖國際期刊和會議(VLDB,SIGMOD,ODSI等)發表論文,並長期擔任知名學術期刊和會議程式委員會委員或主席。就職於微軟期間,曾帶領研發團隊支撐起必應搜尋、Windows、office等多個核心產品的大資料計算平臺。
2016年7月,華先勝加入阿裡巴巴iDST團隊,專註於影片影象分析、識別和搜尋等領域的AI技術研發,目前還擔任iDST副院長。作為視覺識別和搜尋領域的國際級權威學者,華先勝獲得過美國計算機協會ACM2015年度傑出科學家、MIT TR35大獎(全球35位35歲以下的傑出青年創新人物)等榮譽,也曾擔任ACM Multimedia大會的程式委員會主席。此前,華先勝的團隊還曾打破了全球權威機器視覺演演算法測評平臺KITTI的世界紀錄。
今年3月,王剛加入AI Labs擔任首席科學家,負責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和自然語言理解的研發工作。王剛此前曾是南洋理工大學的終身教授,同時也是人工智慧領域最頂尖雜誌IEEE Transactions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的編委(Associate Editor),曾多次受邀成為人工智慧頂級學術會議如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的領域主席,在深度學習演演算法領域具有深厚的研究積累和國際權威。2016年,他還因在深度神經網路設計上的卓越貢獻,成為當年《麻省理工技術評論雜誌》評選出的10名亞洲區35歲以下青年創新獎得主之一。
今年6月,任小楓加盟阿裡巴巴,擔任其人工智慧核心團隊iDST的副院長和首席科學家。任小楓在計算機視覺領域的經驗可能是阿裡最為看重的。此前,他在亞馬遜領導計算機視覺演演算法團隊,是該公司級別最高的華人科學家,他參與建立了無人便利店專案Amazon Go,對影象分類,物體識別、跟蹤、檢測,事件檢測均有全面且深入的理解。在學術上,任小楓也獲得過不俗的成績。他先後獲浙江大學本科、斯坦福碩士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其中博士導師為計算機視覺大師Jitendra Malik教授。另外,他目前還在華盛頓大學擔任客座教授。相關論文被取用9000次以上。據悉,任小楓同樣作為iDST副院長加入後,他與華先勝將合力打造出世界領先的計算機視覺技術,並透過阿裡雲向外提供服務。
今年10月,阿裡宣佈成立阿裡巴巴研究院,被馬雲取名為“達摩院”,其人才陣容史無前例的強大:首批公佈的學術諮詢委員會十人中有3位中國兩院院士、2位美國科學院院士,包括世界人工智慧泰斗Michael I. Jordan、分散式計算大家李凱、人類基因組計劃負責人George M. Church等。另外,達摩院首批公佈的研究領域包括:量子計算、機器學習、基礎演演算法、網路安全、視覺計算、自然語言處理、人機自然互動、晶片技術、感測器技術、嵌入式系統等,涵蓋機器智慧、智聯網、金融科技等多個產業領域。
同年十月,阿裡人工智慧實驗室宣佈兩位重量級AI人才。這兩位科學家來頭都不小,一位是微軟亞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聶再清博士,另一位是谷歌Tango和DayDream專案技術主管李名楊博士。兩位大咖入職阿裡被外界稱之為:阿裡達摩院成立後打響的人才強奪戰第一槍。
隨著達摩院的成立,阿裡巴巴朝著未來科技邁出了重要一步,阿裡巴巴技術長張建鋒的觀點,似乎也有著很好的解釋:“過去18年來,阿裡巴巴的商業做得太成功,掩蓋了技術的光芒。今天,我們已處在一個技術創新的臨界點,從工程技術到核心科技的臨界點。”
騰訊
在百度入局三四年、阿裡入局兩三年之後,2016年騰訊才低調成立AI lab(騰訊人工智慧實驗室),專註於人工智慧的基礎研究及應用探索,不斷提升AI的決策、理解及創造能力,同時為騰訊各產品業務提供AI技術支撐。不過,AI Lab並不是騰訊最早開始的人工智慧佈局。結合微信、QQ、金融等主要業務優勢與領域方向,騰訊多年前就開始配設不同的實驗室與業務團隊。比如,2015 年底,騰訊聯手港科大成立了微信-香港科技大學人工智慧聯合實驗室(WHAT LAB);隸屬於騰訊社交網路事業群的騰訊優圖則專註於影象處理、樣式識別、機器學習、資料挖掘等領域進行技術研發和業務落地。
在今年吳恩達宣佈從百度離職後,原百度研究院副院長、大資料實驗室負責人張潼也宣佈出任騰訊AI Lab(騰訊人工智慧實驗室)負責人。張潼博士是中央組織部“千人計劃”特聘專家,擁有美國康奈爾大學數學系和計算機系學士,以及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碩士和博士學位。加入騰訊前,張潼博士曾經擔任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教授、IBM研究院研究員、雅虎研究院主任研究員,百度研究院副院長和大資料實驗室負責人,期間參與和領導開發過多項機器學習演演算法和應用系統。
今年5月,騰訊宣佈任命語音識別技術頂級專家俞棟博士為AI Lab副主任,併在西雅圖成立人工智慧實驗室。俞棟是騰訊從微軟研究院挖過來的一位AI界大牛級人物。在加入騰訊之前,他在微軟從事了近20年的語音識別和深度學習方面的研究工作,擁有60多項相關專利,是深度學習開源框架CNTK的發起人和主要作者之一,他也是最早將深度學習技術運用到大詞彙量語音識別任務領域的開創者之一,極大地推動了語音識別技術的發展。
同時,騰訊還任命劉威擔任AI Lab計算機視覺中心總監,負責影象影片資料相關的AI研究。劉威於2012年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電腦科學與電子工程博士學位,曾任IBM沃森研究中心研究科學家。他長期從事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資料挖掘、資訊檢索等領域的基礎研究和產品開發,迄今發表和錄用論文100+篇,總取用次數為3600+次。
同年五月,騰訊還迎來一位重量級科學家——賈佳亞,加盟騰訊優圖實驗室擔任傑出科學家。賈佳亞是香港中文大學終身教授,曾與微軟研究院、谷歌、高通、英特爾、Adobe等影象和人工智慧研究機構開展過深度聯合研究工作。他是前期和中期計算機視覺最著名的專家之一。在香港中文大學任職期間,他創立的視覺實驗室對影象濾波、影象去模糊、影象增強、影象稀疏處理、多頻段影象訊號的融合,以及大範圍運動估計等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影象濾波和逆向視覺問題解法被很多高校教科書、課件和開源視覺程式碼庫(包括OpenCV)收錄,同時也在視覺商業系統中得到廣泛應用。現階段團隊在語意分割、自然語言和視覺聯合系統、人像深度處理和幾何深度理解等均取得了重要成果。
對於騰訊來說,AI同樣被提到了公司戰略級高度。不過,騰訊沒有像百度那樣All In AI,而是“AI in all”,讓AI技術與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將騰訊自己研發的AI技術開放出來,讓AI技術的價值得到發揮。目前就引進的頂級人才所在領域看來,騰訊將著重於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NLP)、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這四大基礎研究方向,在場景應用方面,社交自然是騰訊AI的首要落地場景之一。此外,騰訊AI的落地場景還包括內容、遊戲、醫療、零售、金融、安防、翻譯,加上社交共八大場景。
BAT在人工智慧上佈局的思路有所不同,但大家已在互相借鑒學習。百度過去最重視技術但現在也在重視場景,招募陸奇加入就是希望找到能將技術落地的人;阿裡過去只重視商業場景現在開始儲備新技術,2017年阿裡巴巴啟動NASA計劃和建立達摩院,表明阿裡巴巴正在改變思路;騰訊最後一個加入到AI大軍,同時重視技術和場景應用,與百度一樣建立實驗室做底層技術,又跟阿裡一樣大力推進雲端計算業務和加強AI場景應用,再結合自身業務特性,騰訊發展AI具備後發優勢。
總體而言,BAT悉數入局AI且大力投資,將會讓中國乃至世界的人工智慧大戰升級。AI領域的人才、資料、演演算法、場景、生態、創投大戰將會更加激烈,AI技術在巨頭大戰下也會更快速普及,這無疑也加快了這人工智慧引導下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行程。
本文轉自:資料派THU 公眾號;
END
關聯閱讀:
原創系列文章:
資料運營 關聯文章閱讀:
資料分析、資料產品 關聯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