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從輔導員那聽到這話的時候,我是驚訝而羞憤的。儘管老師之前曾不厭其煩地強調過,但我卻一直覺得,自己無論如何,也不至於淪落到被強制退學的地步。
最嚴重的,不過是留級。
但當我媽趕到學校,我終究忍不住哭了,腦子裡突然蹦出一句話,我真的完了。
這是一段長而黑暗的路,講出來,也會怕痛,但還是要講。
我不想看到你也後悔。
作者:June
來源:華農鑫巴(ID:hnlxy2013)
01
都說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都以為獨木過後是大道。
我也一度覺得,大學,鬧著鬧著就過去了。你看,大學和專業都挺合心意,只要安安分分待上四年,還不是順利畢業?
但我沒想到,剛開始邁出的幾步路,就沒那麼順利。專業課想學卻提不起力氣;重難點不想使勁琢磨,想不通讀不懂時也就任由著不懂不通了;公共課不想聽不願看,興緻缺缺。
好幾次,憤憤地把課本往桌上一擲:“什麼玩意兒!” 自顧自玩起手機。
突然感覺,做什麼都沒了標的,都失去了動力。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喜歡這個專業,或者說,什麼才能讓自己真正覺得“有所謂”?
我回答不上來。
我以為一切都只是沒選好,得到的和想要的對不上號。後來才發現,不是因為這樣的大學配不上自己,而是這樣的自己配不上大學。
我不知是聽信了誰的一句:“只要考前做上幾套題,背一背,絕對掛不了。”
於是平時不好好聽課,不好好做作業,每次臨近考試,提前幾天才開始複習,漸漸地,這種節奏就成了習慣。考試前一晚,熬到一兩點甚至整夜不睡,就直呼自己的努力太感人,一定不會掛科。
但,第一個學期我接連掛了三科。
02
這並沒有什麼,我寬慰自己,重修回來就好。
只是掛科的教訓非但沒讓我警醒,反而讓我更加覺得,關乎學習的,都挺沒意思。我周圍的好幾個人,都走進了這樣的死衚衕。
其中一個男生阿鋼,算是比較熟悉的,我們經常一起組隊開黑。有朋友調侃他,遊戲攻略張口既來,怎麼不見把這聰明勁兒用在學習上?他一撓頭,
“有這功夫,不如打把遊戲來得有意思。”
遊戲裡得來的成就感,是現實裡永遠無法得到的。勝利,冠軍,決戰時的爽快,他人艷羨的目光。於是躲開現實裡碌碌無為的自己,一股腦鑽進虛擬的叢林裡稱王稱霸。
你偶爾看到他的開朗勁兒,完全想象不出他正被現實壓得喘不過氣。
我倒是聽他說起,說自己比起本專業,更喜歡文學。而他討厭現在的一切,說不喜歡的,再多付出也沒什麼用。
他常給我看他寫的文段,但可能是我偏於庸俗,品評不出什麼,只會誇著:“你比我厲害太多,我只是混混日子,你這才叫追求!”
後來聽到他說想退學重考,我是實打實佩服的。這事要是擱自己身上,我是絕對不敢做的,畢竟只是為了一張畢業證。
但當我跟朋友誇贊他的勇氣,朋友當頭一瓢冷水:不珍惜現在,不抓住當下更多改變的可能性,動不動就回到原點,原點不會永遠回得去,逃避也不一定能避開苦難。
值得學習的永遠是“學習”這兩個字,不管是學習的什麼。
後來阿鋼想通了,打敗現實的,往往是先變得現實。
他告訴我,先跨過本科學業這道坎,才有機會跨考別的專業的研究生,更加理直氣壯地找尋自己的熱愛。否則,以此為藉口逃避現在,頹廢自我,只會讓自己失去的更多。
這話在理,可我們大多數人進入大學後,連自己喜歡什麼,都不清楚。
不像高中,單純地為了高考猛衝猛打,大學的自由更易滋生迷茫和墮落,唯一可能相同的標的就是不掛科。
“無所謂!”我的嘴邊常掛著這樣一句話。管它什麼喜歡不喜歡,管它什麼學問之有無,於我而言統統沒必要。這對肩膀,除了自在,什麼都不想扛。
更別提所謂的變得現實,僅僅是想想自己大學這兩三年學到了什麼,最後一拍大腿,覺得這樣下去找不到飯碗,會餓死。
……
我們何以甘願如此平庸?
03
和我的好朋友易易熟識起來,也是因為掛科。
易易比我情況稍好一些,腦瓜不算靈活卻懂得下功夫,她很清楚自己必須加倍努力才能追上別人。但她到底還是掛了一門挺難的數學。她說,
“掛科,一旦有了開端,就很難終結。重修課程,大部分由於時間衝突無法跟班學習,你需要付出比之前多得多得多的時間和努力去自學、去整理,甚至可能耽誤現在的課程學習。”
最重的代價,就是一個坑還沒填上,又塌陷出更多的坑洞,重重圍困住你,還有那份壓抑的心理狀態。
易易沒那麼走運,把數學的學分修了回來,卻因為花了太多精力,丟了其他課程更多的學分。
那天,她把頭埋在膝蓋裡,只是低吼:“欠下的是還不清了。”我心裡一陣酸澀。
不過,她遇到的困境沒有讓她退縮,而是教會她正面應對,她選擇繼續努力。但很多人只是把難當藉口。我沒法看著老師的眼睛回答“我為什麼會掛科”這樣的問題,我擅長低下頭,略帶些委屈:“太難了!”
可是,我真的努力了嗎?沒錯,掛科讓我很有壓力,但壓力卻沒如願轉化為動力,我還是半帶逃避半不自律的維持著一種沒有生機的生活,心裡唯一的信念是,我怎麼可能會被退學?!
可是,兩年了,我掛的科目卻越來越多,多到一種近乎連重修的意念都沒有的狀態。
04
當初剛掛幾個學分的時候,輔導員要和家長溝通我的學習情況,我大哭著跑到辦公室,“求求您,別告訴我爸媽!”
“那你和父母的關係怎麼樣?”在與輔導員交談的時候,我坦言,上了大學,父母成了“圈外人”——朋友圈外的人。
我們與大人之間,或多或少隔著一堵生澀的牆。
相當多的父母小心翼翼,一邊覺得孩子長大了無需擔憂,無需再管,便不再多問;一邊又暗暗地想從朋友圈裡窺見子女的生活動態。但有更多的子女,選擇了遮蔽父母,包括我。
我攥著手不敢看他,輔導員問,你覺得你願意告訴父母大學裡的情況嗎?
當然不。
為什麼呢?這麼說吧,我媽早就為我設計好了路子:成績適中,讀完大學,然後考個公務員安穩度日。
但我覺得自己走不了這樣的路,我註定失敗。這話沒法說出口,一定意義上,我們的遮蔽,是希望我們與父母相安無事,不會各自失望。
但失望會永遠存在,這是我心裡的疙瘩,平日裡不會有任何癥狀,一旦雙方對峙,定會膨脹爆炸。
我不喜歡和父母打電話。
“要好好吃飯啊。”“最近天氣變冷了,出門多穿點。”“生活費還夠嗎?不夠跟我們說哈。”“要好好上課啊,好好聽老師講。”短短一分鐘的影片通話裡,多的話講不出。
三七度八的心收到懷裡捂過的三十八度的話語,我始終覺得溫暖不起來。
05
我沒勇氣,是輔導員把最後的結果告訴了爸媽。
“你怎麼回事,我們這麼辛辛苦苦養著你供著你,之前我們和老師勸了你那麼多,怎麼到最後還是這個結局啊!”
“你這個臭丫頭,你把我們的臉都丟盡了,沒聽說過誰上個大學還被退學的!”
電話那頭隱隱有哭泣聲,應該是我媽。我鼻頭一酸,“我實在是學不進去,我管不住自己啊!”吼了出來。
“我們……哎,我們也不好,只管你吃飽穿暖,不知道你心裡是怎麼想的,總覺得你長大了,可以自己應對了……”
我們各自沉默著道歉。
這算是一種僵硬。父母覺得孩子長大了知道是非黑白,想去觸碰但又害怕打擾,伸出的手停在空中;孩子們只聽到父母喋喋不休的教育,想傾訴又住了嘴。
之前有人問過我,離開家上大學,父母能掌控你到什麼地步?講真,我反倒希望他們掌控我,用親情牽引我,讓我有足夠的傾吐欲,這樣起碼還有動力。
但事實是,大多數的家長,等到孩子上了大學,就撒開了手。
好像只過了一個高考,孩子就能一下子長大,就能一下子擁有所有的能力去應對一切,於是爸媽們也懶得去操心去過問,亦或者面對與自己有著諸多代際衝突的子女,他們也許根本不知道如何自然地開啟話題。
所以爸媽們描述子女在家的生活狀態時,用的最多的一句話是:“天天抱著個手機,一刻不離。” 為什麼明明彼此心裡都愛,可實際上,我們好像又沒有一個話題可以聊?
這次退學風波,也許唯一值得安慰的事,是我總算和父母好好聊了聊我這兩年的生活。原來,有些話並不是不能說出口,而是缺少一個溝通的時機。
06
我最終掛了25個學分。
輔導員於我而言像是最後一根稻草,我求他,真的一點辦法都沒有嗎?說自己知道錯了,以前是糊塗無知,說願意留級,能把學分修回來,說自己很珍惜學習的機會。
“求您!”這一刻,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
即使後來我媽死死地拽著輔導員,一遍一遍唸叨:
-
“老師,我家孩子挺努力的。”
-
“老師,學校能不能再給一次機會。”
-
“老師,孩子就是我們家的希望。”
都來不及了。
後來再去辦公室的時候,偶然遇到另一位同學和他的父親。
言語中聽出,是來申請留級試讀的。我站在一旁,看著他父親在保證書上按下手印的那一刻,死死地抵著,像是恨不得咬破手指以示決心。
我回頭深深看了一眼在外面等待的母親,我也一樣沒有退路了,非得在人生這張紙上按下手印。
重頭來過。
07
退學,會是最壞的結果嗎?也許是,也許不是。
結果還沒正式出來前,我走在學校裡,都覺得四面八方的目光,像是在向我發射嘲諷的暗箭,我躲不過,狼狽不堪。
我會被看不起嗎,我會被笑話嗎?
我只能不停地給家裡人發微信:“學校不要我,我真不知道還能去幹嘛?我是不是已經廢了,沒有用了?”
我的出路會在哪裡?
我媽小心翼翼地回我:“別難過啊,咱還有別的出路。”出路有,一是重新參加高考;二是參加工作。但每一條路都沒那麼簡單。
因為沒有退路,所以只能向前走。
最難熬的時候,感謝一些人陪我一起熬了過來。輔導員看似不經意實則良苦用心地會和我聊上一會兒天,聊以後,聊我的興趣。我的父母為我四處打聽高考的訊息,報名復讀申請。因為有這些人,突然覺得自己有了一些力氣。
“十二年付出的努力,就那麼輕易地被丟掉嗎?”朋友對我說的一句話,一瞬間砸醒了我。直到我說這些時,我即將走入高考復讀班的課堂。
如果說我在大學有什麼遺憾的話,那就是我從來都沒有認真生活過,從來沒有真正努力過。但大學,不是混一混就能過的,我接受這份懲罰,從頭來過。
如果要回頭說一句話,那會是,再見我的大學!
如果說哪句話是我最想告訴你們的,那就是珍惜你此刻的位置和時光,珍惜你所擁有的一切。不要再像我。
人無非是在不斷的苦痛與選擇中成長的,但我們必須清楚,彎路直路,只要是自己走的路,必然每一步都算數。
最後,我希望你們都好,也希望自己能更好,真的。
再見。
後記:
我是一名輔導員。工作這些年,我目送著11個學生離開校園。後來,他們有的重新考上了大學,有的找了份謀生的工作。有些我刻意保持著聯絡,希望能瞭解到他們的近況,但有的還是斷了,他們不願意提及自己還曾有過在這裡的一段時光。總之,生活是不易的。
每次和家長孩子辦理完退學手續,心裡都很難受。但是隻有高標準嚴要求,才能讓這裡的每個人都能有所收穫,有所成長,才能避免更多的人從這裡中途離場。事實上,有些人只有受到教訓才會警醒,才會回到現實面對現實。因此,一定的淘汰率是必要的。
只是希望,我們能和家長一道努力,讓更多的孩子擁有在這裡獲得知識和能力的機會,為更多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我們寫這篇推文的時候,那幾位朋友拜託我們一定要和大家嘮叨一句,大學,不是用來玩的。
希望這篇文能被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