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每天分享高質量文章

盤點中國幸福感最高的20座城市,你的家鄉上榜了嗎?

導讀:3月20日世界幸福日那天,聯合國釋出《世界幸福報告》,嘗試從人們的主觀感受出發,加入社會經濟狀況的因素,得出一個關於幸福感的排名。

在統計範圍內的156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排名從去年的86位下滑至今年的93位,並且已經連續兩年下滑。而前十名仍然主要由北歐國家所佔據,芬蘭、丹麥、挪威依次位列前三。

今年報告還著重提到了全球幸福感不平等現象加劇,而各國和地區內的幸福感不平等水平也有類似趨勢。

 

撰文:脆思,設計:陳羽萱,策劃:陳羽萱、脆思,校對:阿犁

來源:穀雨資料(ID:guyudata),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請單擊檢視清晰大圖,下同

01 主觀的幸福感受如何被客觀地衡量?

幸福明明是如此主觀的一件事,又為何能客觀地研究?研究團隊採用了既主觀又客觀的研究方法。受訪者會被要求回答坎特裡爾階梯(Cantril ladder)問題,在0到10級的階梯上,選出最能代表自己當前生活狀況的級別,0級最差,10級最好。

研究團隊再嘗試用六個變數解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差異:按購買力調整的人均GDP人均壽命慷慨程度社會支援人生選擇自由度,以及腐敗程度。再加上一些調整繫數,得出幸福感分數(Happiness score)。

當中,前兩項變數來自世界銀行的統計,而其他資料則來自2016年至2018年的蓋洛普世界民意調查,每個國家或地區的受訪者各有2000-3000人。而由於受訪者回答問卷當天的心情,或多或少會影響到答案的準確度,研究團隊基於受訪者心情狀況,對分數作出一定的調整,以減少誤差。

中國今年的幸福感分數為5.191。而在前述六個變數中,社會支援最能解釋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得分差別,而慷慨程度對分數的影響則最小。

回顧此前五年的幸福感分數,中國得分走勢呈現先升後降的態勢,峰值出現在2017年(調查涵蓋2014-2016年資料),達到5.273。資料同時顯示,中國幸福感的不平等水平(國內受訪者幸福感分數的標準差),在近年間也有緩緩上升的趨勢,但目前報告還未對此作出相關的研究。

02 為什麼大家都在研究中國幸福不幸福?

也許不少人都想探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快樂之道,然而研究團隊卻偏偏對中國人是否幸福、有多幸福更感興趣。

之前兩年的報告都對中國的情況著墨甚多,2017年的報告思考中國近幾十年的經濟增長,是否也帶動提升了人們幸福感;而2018年的報告則關註中國城鄉分野的現狀下,人們幸福的不同模樣。

對此,參與撰寫2017年報告的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勞動經濟系講師王非解釋,之所以聚焦中國,首先因為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對世界整體幸福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除此之外,他認為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國作為典型的經濟轉型國家,是觀察轉型經濟中幸福感變化的重要物件。

03 有錢一定更幸福嗎?

王非參與了2017年報告的第三章,主要研究1990-2015年,中國經濟發展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他們發現,世紀90年代至2000年代初,中國經濟經歷了一段高速發展的時期,但人們的幸福感實際上沒有隨之上升。

在四個不同的生活滿意度的調查中,分數均呈現出U型的走勢,並且都在2000-2005年間探底後回升。而這段時間,恰恰也是中國人均GDP增加迅猛的時期。

他們認為,造成幸福感下降,是因為當時國內正經歷經濟改革,眾多國企轉型;大量工人下崗失業,連同與工作相關的社會保障一併失去,社會安全網也同時在消解。

這裡也引申出一個有趣的問題,人們普遍認為經濟條件是衡量或決定幸福感的一大因素,但為何這次會”失效”?

王非指出,幸福經濟學有個理論,說的是人們幸福感對收入變化有很強的適應性。收入上漲讓人在短時間內感覺更加幸福,但人很快會適應這個變化,幸福感隨之回到原來的水平。

而從研究角度來看,王非認為收入水平更適合用於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橫向比較。如果想縱向比較幸福感隨著時間的變化,或許有其他的因素更加需要關註。

他們的研究指出,失業率及社會安全網是影響中國幸福感的重要指標,然而不是每個國家都具備類似資料,故未能作出國家和地區間的比較。

他也特別提到,目前的研究主要還是圍繞中國城鎮地區,因城鎮地區是享受較多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好處的地區,也是受經濟改革衝擊影響最大的地區。而關於農村地區幸福感有何變化,相關研究還不算成熟。 

在王非看來,中國近年的幸福感分數,雖然有一定的波動,但實際上還是沿著上升通道走。此外,他也發現,近年政府工作更著重於增強人們的獲得感、滿足感和幸福感,並且更強調就業的重要性,政策提法越來越接近幸福感相關研究的結論。

04 哪個城市的幸福感更高?

文章至此,對於幸福的討論彷彿還是過於宏觀——如果嘗試去聚焦國內不同地方之間的比較,會否有更多有趣的發現?

目前,《世界幸福報告》還沒有對國家和地區內的不同地區作出研究。不過,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6年釋出的《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報告》(下稱《可持續發展報告》)中,就曾對國內不同城市的人類福利水平有過探討。兩者計算方法雖然不盡相同,但可以互為參考。

《可持續發展報告》報告以”人類發展指數”、環境城市生態投入等資料,比較國內城市的福祉狀況。在”人類發展指數方面”,35個大中城市中,廣州成績最好,緊隨其後的是北京、南京、沈陽和深圳,一線城市全在十名以內。構成”人類發展指數”的三個具體指標,分別是人們的預期壽命、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

對於這個排名,研究團隊有如下解釋:廣州、北京和南京都有相對平衡的人類發展,三個分項指標均排名較高。沈陽和深圳則相對失衡:沈陽的教育指標排名第一,拉高了整體分數;深圳收入雖然高,但預期壽命和教育水平較低。

這在當時引發了不少討論,畢竟大部分人會認為自己的城市是最好的。那麼,當時廣州能佔據榜首的原因是什麼?當地居民預期壽命排第六(81.34歲)、教育年限指標排第三、人均GDP(約13萬)排第二,雖然在小項裡沒有拿到第一名,但因為各方面皆能均衡發展而奪冠,幸福也大抵如此。

分別觀察各小項排名,上海的人均預期壽命居各城之首,達82.29歲,前五名還有南京、北京、杭州和大連,人均預期壽命皆超過81歲。不過城市之間巨大差異,排名靠後的西北部城市如西寧、呼和浩特、蘭州、烏魯木齊等,城市的人均預期壽命均少於75歲。

受教育年限指標方面,成績最好的是沈陽。《可持續發展報告》認為,這要歸功於沈陽市重視透過城鄉一體化改善基礎教育。北京在此一指標位居第二,研究人員指出,北京高校資源集中並且畢業生多選擇留在當地,因此人均受教育年限較長。

而在人均GDP方面,前三分別是深圳、廣州和大連。有趣的是,城市GDP總量前兩名的城市,上海和北京,在人均GDP方面,分別隻排在第11位和第8位。人均數字較低的背後,是由於人口總量多所導致,還是因為大城市貧富不均問題更顯著,還待考證。

05 幸福感無關宏大敘事

誠然,幸福感還是一件很個人的事。王非在此前的研究裡曾提到,當民眾被問到”什麼是幸福的關鍵”,只有少數人會提及自身無法掌控的事,例如汙染、政治自由、國際關係等社會議題,人們更多地從切身的事情出發。

我們聽到的人們對幸福的理解,也是如此。

“開始接受自己之後,就是我幸福的開始。”

 

 “讓幸福沒有定義。”

“陽光,微風,陽臺上的花花草草,打打鬧鬧的一汪一喵。 

我愛著他,他也正好愛著我。 

家人安好。”

“和喜歡的一切待在一起。”

“廣義的遙不可及,需要人類毀滅才能實現。狹義的話,便是此刻。或者說,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嘴角都有滿足的弧度。”

 

“自己和家人身體健康,有套自己的房子,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有可以滿足開銷的收入,還有就是自己喜歡的人也喜歡著自己。”

“幸福感,來源於安全感,而安全感來源於:對未來趨勢的清晰認知和對自己當前的清晰定位。”

“……就是每次進食的時候。”

(來自:豆瓣話題網友分享)

資料來源:

歷年世界幸福報告

《2016 年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報告》

    贊(0)

    分享創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