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每天分享高質量文章

DBA突破35歲難題的三種策略

Photo by Ian Schneider on Unsplash

2017年4月份,華為傳出清退34+員工的訊息。

2017年12月份,中興一位42歲的工程師跳樓身亡。

2018年11月,在騰訊公司20週年會議上,劉熾平說:在未來一年內,有10%不再勝任的管理幹部要退,尤其是中層這個領域。

2019年3月,京東裁減10%的高管,接下來據說要到中層。

……

似乎上了點年紀的人,正遭遇非常嚴重的危機,很多人難以自持的憂慮起來:難道軟體和網際網路,真的容不下我們這些大齡青年?難道35歲,真的就是我們的絕命殺?

有點遺憾的告訴大家,35歲這個年齡,是大約75%網際網路人的絕命殺。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對於像程式員這樣的IT從業者來講,35歲會面臨3個大坎:

  1. 精力坎

  2. 時間坎

  3. 價效比坎

所謂精力坎,說的是,人到了奔四這個階段,精力自然而然開始下降,不如二十郎當歲的小夥子。二十來歲的小夥子,熬一夜第二天照樣可以再戰,而三十五六的偽中年,一個通宵休息三五天過不來。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感覺哦,前陣子一個朋友還在微信上給我發訊息,說扛不住加班,讓我幫忙留意工作。

所謂時間坎,指的是,在這個階段,會有老婆、孩子、老人、工作等等多方需要照顧,時間被迫分散在多個方面,可用於工作的時間減少。比如我,2016年女兒上小學後,每天下午3點30分下學,家長就要去接,你說怎麼辦?就算我不去接,放到託管班,那我也要準時下班,儘早把孩子從託管班接走。這樣子一看,加班是不可能的了。除此之外,我還要時不時請個假,去開家長會,去參加孩子的活動。這麼一來,我的工作時間,和年輕人比,就顯得少多了。

所謂性價比坎,指的是,多數35歲左右的IT老人,薪水比年輕人高很多,可所做事情的質量和結果,卻並不比年輕人強多少,兩相比較,價效比就顯得比較低。為什麼會這樣?讓我們用德雷福斯模型來解釋一下:

德雷福斯模型將人對技能的掌握程度分為5個級別:新手,高階新手,勝任者,精通者,專家。每個級別的人在使用同一技能的群體中的佔比,依次為10%,55~60%,15%,10%,2~5%。

以程式員為例,大多數人的軟體開發技能,都停留在高階新手這個階段,日復一日的進行複製-貼上式程式設計,不能很好的使用設計樣式,更不能準確的理解和應用架構樣式。

從小白到成為高階新手,通常只需要2~3年時間。稍加計算,就會發現,如果一個程式員到了35歲,對工作所需技能的掌握,還停留在高階新手這個階段,那他相較於使用同樣技能2~3年的人,價效比就會很低。

假如一個人在35歲左右遇到了前面所說的3個大坎,那35歲自然就是他的絕命殺:精力跟不上,時間不夠用,價效比不如年輕人,看著直線飆升的開支,憂慮收入增長停滯,擔心挪挪窩就很難找到同樣收入的工作了,整天擔心被裁。

Photo by Uriel Soberanes on Unsplash

這個局面,要怎麼破呢?

我們可以從美國職業規劃大師舒伯(D.E.Super)提出的生涯發展階段理論中找到線索。

舒伯的生涯發展理論把生涯的過程視為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這個可分為連續不斷的5個階段:成長、探索、建立、維持、衰退。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職業課題需要完成,當前階段的職業課題沒有完成的話,就會影響後續的職業發展和人生生活。

我們討論的35歲,是建立階段(25~44歲)中的一個特殊時期。在建立階段,主要的職業課題包括:

  • 逐漸穩定於一項工作

  • 確立自己將來的保障

  • 發現適當的晉升路線

舒伯總結的職業課題,為適用於大多數人,說的比較抽象。我們特化到程式員身上,用一句話來講,在建立階段,應該慢慢穩定在一個細分技術領域和業務領域,持續耕耘,技能上達到德雷福斯模型所說的精通階段,業務上能夠深刻理解需求,可善用技能完美支撐業務實現,立足此兩點形成優勢,並不斷提升、鞏固優勢,沿著特定臺階儘快晉升到更高階別

簡單講,三十要確立優勢,三十五鞏固優勢,擴大戰果,謀求晉升到更高層級。

確立優勢這一點,無須多講,因為每一種職業技能,都有其升級打怪的體系。

我們接下來要說的是確立優勢之後的“鞏固優勢、擴大戰果、謀求晉升”,具體怎麼做呢?我們從高度、維度和見識三個方面來聊聊。

2015年,我35歲,創業失敗,出來找工作,去東方網力西安分公司面談研發總監的職位。被當時的總監問到一個問題:你是如何做向上管理的?我一下子有點懵圈,向上管理,這詞兒好陌生呀,只能望文生義,就自己所做過的事情,從標的、期望等方面胡亂說了兩句。

那次面試,有好幾個問題,高出我的實踐水平。這讓我意識到,做技術,做管理,只有此時此地、只盯著自己當下的工作範圍、只站在目前的層級思考問題,是遠遠不夠的。經過復盤,我認識到,假如我們要想進一步晉升,無論技術路線還是管理路線,我們都要做好幾件事:

  • 要知道更高一個層級是怎麼回事兒,那個層級的人怎麼想事情、怎麼做事情、最少應具備的知識/技能/思維是什麼

  • 在日常工作中給自己構造一個分身,從更高一個層級的角度來審視自己所做的事情,在腦海中演練高層級角色的做法,儲備知識,轉換思維,提升認知,提前做好準備

給大家分享一個古老的笑話。

下雨了,大家都在跑,一男子卻慢悠悠,大家奇怪問他為什麼還不跑,男子說:“前面不也在下雨嗎?”

這個下雨不跑的男子之所以不跑,是他覺得,這裡下雨前面也下雨,跑也免不了淋雨。這個結論,是因為他只看見了空間這一個維度,沒有看到時間維度。如果把時間維度加上來,就很容易明白:跑可以縮短淋雨的時間,降低淋雨量。

這個男子看起來可笑,但實際上,我們很多人都在犯一樣的錯誤:單一維度看問題。比如有的技術人就覺得技術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正道,溝通不重要,人際關係都是拍馬屁,看不起因為溝通和人際能力優秀的而晉升的管理者。還有的技術人會看不起業務,覺得業務雜亂,耽誤時間,妨礙自己精進技術。但實際上,職場上的競爭力是多維度的,技術一個維度,頂多做到100分,加上一個維度,技術80業務80,結果就比技術好得多,再加上一個維度,技術80業務80人際90,結果就會更好,再加上一個維度,技術80業務80人際90市場80……如果你再多一個理財的維度,把自己的工作收入慢慢轉換成被動收入,個人生活就會更加從容,工作就會更加淡定,更容易看到問題的本質。當然,構建多維度競爭力的前提是,有一個維度很強。如果每個維度都很差勁,那多個維度相乘,會更差勁。

今年3月份,秋葉大叔來西安做分享,我作為嘉賓參與了活動。期間秋葉大叔現場提了一個問題:“作為培訓師,月入二十萬難嗎?”我回答說很難。對我來講,也確實很難,因為我培訓收入最多的一個月,距離十萬也還差幾千塊。他又問旁邊做思維導圖培訓的趙小師老師,趙老師說,她現在基本上每月培訓收入都在20萬以上。我立馬覺得自己好low——她比我小好幾歲哇!

這個小小的插曲,讓我意識到,一個人的見識非常重要,它往往決定了你能走多遠。沒見過更厲害的人,就不知道自己實際上還是小菜;沒經過艱難困苦的事情,就不知道為什麼有些人能把職場的事兒看得雲淡風輕;沒做過投資,就理解不了為什麼大佬們投100個公司倒閉90個還要繼續投;沒跑過全馬,就想象不來為什麼那麼多人樂此不疲地一個又一個城市飛來飛去只為揮汗如雨跑那幾十公里。

去和不同的人交往,去經歷有意義的體驗,每年挑戰幾件你認為不可能的事……復盤那些給我們帶來新奇資訊和體驗的東西,不斷提升自己的見識,就有可能打破我們自身的資訊繭房,讓我們長成更好的樣子。

站在更高的層級去審視自己,用更高層級做事的方式、方法、策略要求自己,有助於我們早日突破當下的境界。構築一個優勢維度,再從不同角度出發看待問題,構建多維度競爭力,可以讓我們成為更豐富更有彈性的個體。交往不同背景的人,嘗試從未做過又富有挑戰的事情,創造迥異慣常環境的體驗,不斷提升見識,能夠幫助我們打破此時此地此情此景的禁錮,讓我們走得更遠。

這就是突破35歲難題的三種策略。

作者:安曉輝,技術專家,自由職業作家。《程式員的成長課》《解憂程式員》《QtQuick核心程式設計》等圖書作者;CSDN部落格訪問量超600萬,職業規劃師,專註開發者的職業成長諮詢。個人訂閱號“程式世界”。

    已同步到看一看
    贊(0)

    分享創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