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每天分享高質量文章

知乎高贊:七種應刻意訓練的思維方式,讓生活慢慢變好

導讀:從小到大,總免不了要經歷各種被碾壓的時刻。

同一道題,尖子生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有的人憋了幾天也一點思路都沒有;到了工作中,有人因為承受不住壓力就辭職,有人卻能調整心態轉換方式,發揮自己的長處……

知乎上有個話題,“哪些思維方式是你刻意訓練過的”,有超過1300萬人瀏覽,23萬人關註。

出身不能改變,智商沒法鍛煉,但如果說人能有一次翻盤的機會,靠的就是訓練不同的思維方式。

轉換一個和自己相處的方法,生活由此變得不同。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網易公開課(ID:open163)

01 拒絕“過度準備”

馬東曾說:“有一件事你不知道該不該去做,如果你有時間,就一定要做。

《把時間當作朋友》這本書裡,有學生問李笑來:老師,這種方法真的有用嗎?

李笑來回答:有沒有用,不去做怎麼知道?

拖延時,美其名曰:我準備一下。

機會都是給有準備之人,但沒說給準備不完的人。

行動力強的人有兩種品質:一、不畏懼失敗二、不給自己找藉口。

企業管理中有一個飛輪效應。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剛開始你必須要花很大的力氣,每轉一圈都非常費力。

但其實,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達到一個很高的速度時,無需耗費更大的力氣,飛輪就能夠維持原有運動狀態。

有時,人就像是一臺機器,一個新想法冒出來的時候就是要驅動這臺機器運轉了,可是懶惰就像機器上的銹阻擋你的行動。

有人調侃,“我宛如戲臺上的老將軍,背上插滿了早睡健身的flag,可是每到深夜的時候,手機又總是放不下。這樣下去機器啟動得起來才怪呢。

如果你還沒找到一個“最好”的方案,那最好的辦法就是立刻去做。

02 保持懷疑態度

馬克思曾說“懷疑一切”,警戒人們不要盲目的迷戀權威,要永遠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

但大多數時候,人只愛相信他們願意相信的東西。

Margaret Heffernan在TED的演講《去懷疑的勇氣》中提到一個例子。

20世紀的時候,牛津有一對“奇葩”拍檔,Alice Stewart是一個優秀的女醫生,她的拍檔George是個統計學家。

George總是不斷對Alice的工作提出質疑,他說:我的工作就是證明Stewart博士是錯的。

他換用不同方式研究她的模型和資料,把給Alice的理論創造矛盾當成任務——因為只有在他都無法證明Alice錯了的時候, 他就可以帶來Alice所需要的自信,讓她相信自己是正確的。

這樣的工作樣式讓他們合作建立了近乎完美的思考模型。Alice也在日後的工作中,發現有三分之二因癌症而死的孩子,他們的母親在懷孕時都做過X光檢查。因為這一發現,25年後,英國和美國禁止了給孕婦進行X光檢查。

無論是團隊合作,或是孤軍奮戰,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永遠留一個空間讓自己懷疑,總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