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每天分享高質量文章

十八線小城春節電影票憑啥貴過北上廣?

導讀:剛剛結束的春節假期,8部電影扎堆上映。廣大返鄉群眾的熱議話題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條是,今年春節看電影真·讓人肉疼。

網友們紛紛曬出自家“十八線”縣城電影票的價格數字,少則四五十,多則過百,直接甩開一線城市。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作者:何書瑤,編輯:唐也欽,設計:張梓豪

來源:DT財經(ID:DTcaijing)

01 哪些城市春節檔電影票價漲得最狠?

在這次春節檔的漲價風波里,河南信陽這個小城因為逆天票價上了熱搜。信陽某家影院的熱播電影票價超過百元,其中黃金時段VIP影廳的一張電影票更是賣到160元。春節檔一週,信陽的全城平均票價甚至超過了上海。

▲圖片來源:燈塔專業版App

就算如此,論春節漲價,信陽在全國範圍內還算不上佼佼者。

為了更全面地呈現漲價情況,我們分別從同比和環比兩個角度來觀察資料變化。

在2018年TOP 50票倉城市中,煙臺是今年春節檔電影票價同比漲幅最大的城市,相對去年上漲了24%。緊跟其後的是同在山東的青島,次之則是遼寧大連。湊巧,前三甲城市在地理位置上十分接近。

在春節檔電影票價同比漲幅最大的前十名城市中,有六成來自三線城市。

如果說同比漲幅提升還可以用票補減少、成本上升等原因來解釋,那讓人們感受更加強烈的環比上漲,就是很單純的影院們趁著春節猛漲價了。

比較2016年以來各線級城市電影票價在春節前後的上漲情況,發現這幾年來,在春節前後漲幅最為明目張膽的確實是三四線城市。

早在4年前,四線城市的春節檔票價較平時就會上漲17%。

根據一些媒體採訪資料,我們可以把這一現象解釋為,對於在平日觀影人數不足中掙扎的三四線城市影院,春節檔是個集中撈金的好時機。在這樣的背景下,票價漲勢一年更比一年強,來到2019年春節,三四線城市的平均票價環比漲幅更加誇張,已達到39%。

一、二線城市在2016年春節前後的票價漲幅分別為4%和7%,幾乎令人察覺不到漲價。然而在2019年春節檔,一二線城市的票價行情也不再“低調”,一線城市環比漲幅達到21%,二線城市更是突破30%。

2019年春節檔讓廣大三、四線城市群眾明顯感到肉疼,除了因為票價平均漲幅又創新高以外,還在於大年初一春節檔上映首日的電影票價尤其高。

對比近兩年大年初一到初七不同線級城市的電影票價走勢,我們發現,2019年春節檔的整體票價在大年初一都齊刷刷的壓過了2018年的一線城市票價。

 

然而,將票價漲出新高度的影院很快就嘚瑟不起來了。

在2018年的春節期間,電影票價在大年初二、初三繼續走高。然而,今年低線城市的影院在大年初二初三就不得不著手下調票價,一路走低。

02 十八線城市電影票價瘋漲的底氣從哪兒來?

和廣大人民群眾一樣,小編在老家的三線小城市,面對68元一張的2D普通票也是沒捨得下手。小城市們在電影票價這件事上,到底有什麼底氣直接趕超北上廣?

這和三四線城市近年在春節檔票房市場的戰績有關。

2016至2018年,三四線城市對於春節檔票房的貢獻佔比在不斷上升,四線城市的表現尤其優越,2018年票房貢獻佔比在整個春節檔已達到32%,三年來上漲4個百分點。

這與小鎮青年日漸提升的消費水平不無關係,但更重要的原因應該是,在大城市工作生活的年輕人在春節期間陸續返鄉了。這批使用者擁有更穩定的觀影習慣,他們才是春節檔三四線城市敢於叫板一線城市的底氣。

根據觀影地變遷行為來追蹤觀影使用者的流動,能比較明顯地監測出這樣的趨勢。

從今年春節期間各省份觀影使用者流入流出的偏好來看,使用者流入大省包括山東、河南、安徽、江西等省份,主要聚集在東北、西北和中部地區——如果大家還有印象的話,這與前面提到的票價漲幅靠前城市地理位置正好匹配。

可以說,對春節檔覬覦已久的不只是電影投資方,期盼年輕人歸家的也不只有父母長輩,還有我們老家的電影院們。

03 漲價背後觀影人次下滑,春節檔並不是娛樂剛需

不過,想要依靠大幅提價在春節檔一次賺個夠,對於三四線城市來說,看起來志在必得,實則事與願違。

在漲價過猛的2019年,四線城市對春節檔的票房貢獻佔比下降。在票價上漲的情況下,三、四線城市的春節檔票房同比也分別下降了2000萬元和7700多萬元。

這背後是觀影人次的下滑。春節檔整體觀影人次下降了10%,三四線城市不出意外成為觀影人次減少的“重災區”,降幅均在13%左右。二線城市也未能倖免,觀影人次從5500萬降至4800多萬人次。還好一線城市的“留守”觀眾們在高貴的票價前站穩了腳跟,觀影人次略有上升,今年春節檔的票房勉強穩住了大局。

從各個城市觀影人次的變化資料來看,除了北上廣的觀影人次仍有增長,全國各大城市的觀影人次都在下降。跌幅最大城市的前兩名台州、東莞甚至突破了20%的跌幅。

 

三四線城市的院線們,還是大大高估了返鄉青年以及小鎮青年對於春節檔的消費熱情,低估了他們的價格敏感度。

小鎮青年表示:“我平均兩周看一次電影,平均票價都是30左右。你告訴我,第一眼看到50的票價心理感受是什麼?”而對於從一線城市返鄉的年輕人,票價是更高了,螢幕、座椅等觀影設施卻還沒大城市的好,消費動力也不夠足。

我們得糾正一下“看電影成新年俗”的說法,從資料反應來看,大家在電影消費這件事兒上還是比較理性的,評估覺著價效比不錯才會下手。想要把價格往上提,還得影片質量和觀影體驗真的能讓人覺得值回票價才行。

而且,這個漲價空間可能也並沒有那麼大。

對於有固定觀影習慣的消費者來說,只要影片口碑足夠好,價格浮動或許不是個問題。但對於春節檔的增量觀眾,他們反而擁有更高的價格敏感度。選擇看電影過春節的前提是,TA在春節假期間算是一個價效比不錯的休閑活動,如果成本過高,年輕人為什麼不選擇待在家裡打打王者榮耀和吃雞、搓搓麻將,去網咖開個黑消磨半天呢?

畢竟,怎麼過年不是過呀。

 

閱讀更多內容請關註微訊號DT財經(ID:DTcaijing),轉載請新增微信dtcaijing005

    贊(0)

    分享創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