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每天分享高質量文章

用《復聯3》的豆瓣評分教會你正確使用條形圖、餅圖、漏斗模型

導讀: 每天跟資料打交道,或許你已經習慣了用資料說話。怎樣能讓人更懂你的資料?圖表是展現資料的有效方式,幾種最常見的圖表你都會用了嗎?基於圖表和資料的常見分析方法你都掌握了嗎?本文以熱映中的《復仇者聯盟3》的豆瓣評分資料為例教會你玩轉圖表和分析方法。

01 常見的統計圖你用對了嗎?

隨著計算機軟硬體的發展,使用計算機來處理資料並繪製統計圖,已經變成人們想當然的選擇。我們先回到原點,拋開那些軟體給我們提供的、豐富多樣的圖表選擇,只拿出三種最基本的統計圖樣式,明確他們的特點。

如果這三種最基本的統計圖你能用的足夠好的話,他們幾乎可以改寫大多數的資料展示的需求,而不需要刻意地繪製更複雜、聚合了更多資訊卻難以理解的圖表。而在思考這三種基本統計圖的過程中所使用的思維方式,同樣可以拓展到其他地方,比如用來思考其他更複雜的統計圖,也包括那些軟體提供的模板。

資料分析的關鍵步驟之一,就是要得出資料之間的關係。而統計圖就是幫我們把這些抽象的關係,變成具體可以看到的東西,來傳遞給我們的聽眾。換句話說,統計圖上的圖形,表現的就是資料之間的關係。而做這種最基本的統計圖,恰好表現了三種最常用也最基本的邏輯關係。

由此,也可以得出以下這些在使用統計圖的過程中比較常見的錯誤,包括:

  • 用條形圖的長度來表現趨勢或者佔比

  • 用餅圖的面積表示數量的大小或比較

  • 用折線圖的縱坐標表示數量的大小或比較

  • ……

▲《復仇者聯盟3》豆瓣截圖

1. 條形圖

首先要說的,就是前面提到的條形圖(Bar Chart)和“柱狀圖”的區別。一般的條形圖。與條形圖有些相似的一種圖,叫作直方圖(Histogram Chart)。而“柱狀圖”的稱呼,有時指的是條形圖,有時指的又是直方圖,很容易混淆。

▲條形圖樣例

▲直方圖樣例

條形圖表現的是數量關係,是資料之間的比較。條形圖中每個條形的長短,表現的是資料的大小。因此,條形圖是透過一組條形中每一個條形的長度,來判斷各組資料之間的數量關係的。

2. 餅圖

餅圖表現的是總分關係。也就是說一組資料中,每個資料佔總體的比例。圖中每個扇形所對應的圓心角的角度越大,那麼這個資料在整體中所佔的比重也就越大。反之則比重越小。這種佔比大小,經常用來反映了某一個分類在整體中的重要程度,或者對整體的影響程度。比如在我們研究使用者的年齡分佈時,某個年齡段的使用者數量佔用戶總量的比例越大,我們就越會著重地考慮這部分使用者的需求。

▲餅圖樣例

3. 折線圖

折線圖表現的是序列關係。比較常見的應用是用來描述一組資料的發展變化趨勢。折線圖是將各個資料點用線段連線起來,來透過線段的斜率反映資料的變化趨勢。

▲折線圖樣例

在使用折線圖呈現分析結論的時候,如果在整體上,多個連續的資料點之間表現出相對統一的趨勢,比如都在不斷的下降,或者不斷的上升,那麼做趨勢分析相對容易一些;而如果找不到類似統一趨勢,折線上下反覆波動,則應當為反覆波動的折線補充一條水平的參考線,使得折線是圍繞這條參考線在不斷地上下波動。透過這條線,我們也能夠預估資料的變化情況。比如,如果折現已經波動到距離參考線比較遠的位置,則後邊的趨勢,轉為向上升的趨勢機率比較大。

02 常見分析方法和指標詳解

1. 訪問量與點選量

使用者看到與我們的產品相關的內容,並根據設計好的互動功能進行點選、滑動等操作來切換內容,這是使用者最基本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使用者能接觸到的不僅包括產品本身的頁面和功能,還包括各種與產品相關的內容。比如,我們製作的廣告圖片、撰寫的運營文章、拍攝的宣傳片,還包括在新興媒體上釋出的微博、推送的公眾號PUSH訊息、進行的直播等等。

對於以功能為主的產品,除了功能的搭建和完善,最關心的當然就是使用者如何藉助提供的功能在產品內部“流動”——也就是透過使用者訪問和操作的行為資料,來分析使用者是如何使用各個功能的。而對於其他型別的產品,在操作流程中也免不了伴隨著瀏覽和點選等基本行為,並產生相應的行為資料。比如購買商品的流程、投資的流程等等。因此,“訪問”和“點選”這樣的使用者基本行為,始終是需要重點分析的物件。

2. 轉化率與漏斗模型

對使用者訪問和點選行為的分析,既可以是結合業務含義的,也可以是獨立於業務含義的純粹數量統計。但對於這類基礎資料的分析不是我們的重點,當我們從業務發展的角度分析使用者行為時,就需要考慮發展標的、業務含義等等更多的資訊了。

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在這些基礎的使用者行為資料之上,增加了業務標的作為導向,來指導接下來的深入分析。我們會基於業務標的,從使用者的行為中選出那些我們最關註的流程節點。並透過使用者在這些節點的行為資料,來衡量使用者的行為是否符合我們的期望。並且,既然是從業務的角度出發的,那麼在這個過程中用到的資料也不僅僅是流量資料這麼簡單了,還要考慮那些與業務相關的資料,比如交易額。

▲漏斗模型

3. 使用者畫像與使用者分群

使用者畫像,顧名思義,就是將使用者的“樣子”直觀地呈現出來。這裡的“樣子”指的就是使用者的特點。這些特點就不僅僅是使用者行為上的特點了,還包括使用者自身的基本資訊。比如年齡上的分佈、地域上的分佈、交易額上的分佈、客單價上的分佈、喜好的商品品類上的分佈等等。


我們還可以加入各種分析維度,來組成對於使用者的認知,其中也包括一些與特定業務型別高度相關的維度,比如使用者在投資上的投資風格和風險偏好等等。我們能考慮到的維度越完整,也就能從更多的角度瞭解使用者,對使用者認識得更完整,特別是一些與業務相關的維度相對更有價值。

4. 產品推薦與精準營銷

到了使用者畫像和使用者分群這一步,我們已經對使用者群有了更加精準的認識和判斷。有了這些資料作為基礎,我們下一步的重點,就會再次回到產品和業務上:按照不同的使用者特徵對使用者進行區分,並且根據使用者自身特點的不同,將不同的產品推薦給使用者。這也就是我們下一步要做的產品推薦和精準營銷了。

5. 動態產品

如何為C端使用者提供更靈活的產品呢?想要一蹴而就是不行的,不僅僅是專案排期等不起,使用者的需求也等不到你完成就要改變了。


靈活性是“養”出來的,就像人的智慧,除了天賦的成分,還有成年累月的學習、思考、交流的積累。但看看現有的專案排期,上面可能已經排滿了各種營銷活動、各種大小BUG的修複工作,根本無暇顧及“養”的過程。就像小朋友們日夜奔波於各種家庭作業、培訓班和補習班之間,無暇休息、更無暇總結和沉澱一樣。

6. 廣告投放與商業變現

接下來我們就需要回到產品和團隊的商業目的上來——透過前面討論的內容,來幫助團隊或者企業實現業務傳播和盈利的標的。這也是我們基於過去獲取的或者掌控的資源,進行變現的過程。

商業變現的方式有很多。在各種層出不窮的創業商業計劃書中,就包含著各種各樣的、人們熱衷於討論的所謂“商業樣式”。特別是在投資人對於各種創業專案的態度開始逐漸收緊的階段,能設計出一種可行並行之有效的商業變現方法,能夠幫助一個專案更容易博得投資人的青睞。最直接的變現方式,就是向用戶收費了。

關於作者:李陽,資深資料產品經理,2015年獲得PMI Agile Certified Practitioner認證,2016年獲PMCaff產品經理社群“年度受歡迎作者”。現任京東金融資料產品經理,目前專註於業務系統邏輯和資料分析領域。

本文摘編自《產品增長力:資料驅動的產品設計、運營和最佳化》,經出版方授權釋出。

延伸閱讀《產品增長力

轉載請聯絡微信:togo-maruko

點選文末右下角“寫留言”發表你的觀點

推薦閱讀

入門乾貨:從《權力的遊戲》戰鬥場景中搞懂資料抽樣和過濾

大資料告訴你,送媽媽什麼禮物會讓她更開心

別被資料帶進溝裡:這才是應用資料的正確姿勢!

大資料沒用?!張小龍:我們很少看統計資料!

Q: 幾種常用圖表,你用對了嗎?

歡迎留言與大家分享

覺得不錯,請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你的朋友

轉載 / 投稿請聯絡:baiyu@hzbook.com

更多精彩,請在後臺點選“歷史文章”檢視

點選閱讀原文,瞭解更多

贊(0)

分享創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