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xybaby
www.cnblogs.com/xybaby/p/7183854.html
我個人對陷阱的定義是這樣的:程式碼看起來可以工作,但不是以你“想當然“”的方式。如果一段程式碼直接出錯,丟擲了異常,我不認為這是陷阱。比如,Python程式員應該都遇到過的“UnboundLocalError”, 示例:
>>> a=1
>>> def func():
… a+=1
… print a
…
>>> func()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
“ , line 1, in <module>File “
“ , line 2, in funcUnboundLocalError: local variable ‘a’ referenced before assignment
對於“UnboundLocalError”,還有更高階的版本:
import random
def func(ok):
if ok:
a = random.random()
else:
import random
a = random.randint(1, 10)
return a
func(True)# UnboundLocalError: local variable ‘random’ referenced before assignment
可能對於很多python新手來說,這個Error讓人摸不著頭腦。但我認為這不算陷阱,因為這段程式碼一定會報錯,而不是默默的以錯誤的方式執行。不怕真小人,就怕偽君子。我認為缺陷就好比偽君子。
那麼Python中哪些真正算得上陷阱呢?
第一:以mutable物件作為預設引數
這個估計是最廣為人知的了,Python和其他很多語言一樣,提供了預設引數,預設引數確實是個好東西,可以讓函式呼叫者忽略一些細節(比如GUI程式設計,Tkinter,QT),對於lambda運算式也非常有用。但是如果使用了可變物件作為預設引數,那麼事情就不那麼愉快了。
>>> def f(lst = []):
… lst.append(1)
… return lst
…
>>> f()
[1]
>>> f()
[1, 1]
驚喜不驚喜?!究其原因,python中一切都是物件,函式也不列外,預設引數只是函式的一個屬性。而預設引數在函式定義的時候已經求值了。
Default parameter values are evaluated when the function definition is executed.
stackoverflow上有一個更適當的例子來說明預設引數是在定義的時候求值,而不是呼叫的時候。
>>> import time
>>> def report(when=time.time()):
… return when
…
>>> report()
1500113234.487932
>>> report()
1500113234.487932
python docoment 給出了標準的解決辦法:
A way around this is to use None as the default, and explicitly test for it in the body of the function
>>> def report(when=None):
… if when is None:
… when = time.time()
… return when
…
>>> report()
1500113446.746997
>>> report()
1500113448.552873
第二: x += y vs x = x + y
一般來說,二者是等價的,至少看起來是等價的(這也是陷阱的定義 — 看起來都OK,但不一定正確)。
>>> x=1;x += 1;print x
2
>>> x=1;x = x+1;print x
2
>>> x=[1];x+=[2];print x
[1, 2]
>>> x=[1];x=x+[2];print x
[1, 2]
呃,被光速打臉了?
>>> x=[1];print id(x);x=x+[2];print id(x)
4357132800
4357132728
>>> x=[1];print id(x);x+=[2];print id(x)
4357132800
4357132800
前者x指向一個新的物件,後者x在原來的物件是修改,當然,那種效果是正確的取決於應用場景。至少,得知道,二者有時候並不一樣
第三,神奇的小括號–()
小括號(parenthese)在各種程式語言中都有廣泛的應用,python中,小括號還能表示元組(tuple)這一資料型別, 元組是immutable的序列。
>>> a = (1, 2)
>>> type(a)
<type ‘tuple’>
>>> type(())
<type ‘tuple’>
但如果只有一個元素呢
>>> a=(1)
>>> type(a)
神奇不神奇,如果要表示只有一個元素的元組,正確的姿勢是:
>>> a=(1)
>>> type(a)
<type ‘int’>
第四:生成一個元素是串列的串列
這個有點像二維陣列,當然生成一個元素是字典的串列也是可以的,更通俗的說,生成一個元素是可變物件的序列
很簡單嘛:
>>> a= [[]] * 10
>>> a
[[], [], [], [], [], [], [], [], [], []]
>>> a[0].append(10)
>>> a[0]
[10]
看起來很不錯,簡單明瞭,but
>>> a[1]
[10]
>>> a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我猜,這應該不是你預期的結果吧,究其原因,還是因為python中list是可變物件,上述的寫法大家都指向的同一個可變物件,正確的姿勢
>>> a = [[] for _ in xrange(10)]
>>> a[0].append(10)
>>> a
[[10], [], [], [], [], [], [], [], [], []]
第五,在訪問串列的時候,修改串列
串列(list)在python中使用非常廣泛,當然經常會在訪問串列的時候增加或者刪除一些元素。比如,下麵這個函式,試圖刪掉串列中為3的倍數的元素:
>>> def modify_lst(lst):
… for idx, elem in enumerate(lst):
… if elem % 3 == 0:
… del lst[idx]
測試一下,
>>> lst = [1,2,3,4,5,6]
>>> modify_lst(lst)
>>> lst
[1, 2, 4, 5]
好像沒什麼錯,不過這隻是運氣好
>>> lst = [1,2,3,6,5,4]
>>> modify_lst(lst)
>>> lst
[1, 2, 6, 5, 4]
上面的例子中,6這個元素就沒有被刪除。如果在modify_lst函式中print idx, item就可以發現端倪:lst在變短,但idx是遞增的,所以在上面出錯的例子中,當3被刪除之後,6變成了lst的第2個元素(從0開始)。在C++中,如果遍歷容器的時候用迭代器刪除元素,也會有同樣的問題。
如果邏輯比較簡單,使用list comprehension是不錯的註意
第六,閉包與lambda
這個也是老生長談的例子,在其他語言也有類似的情況。先看一個例子:
>>> def create_multipliers():
… return [lambda x:i*x for i in range(5)]
…
>>> for multiplier in create_multipliers():
… print multiplier(2)
…
create_multipliers函式的傳回值時一個串列,串列的每一個元素都是一個函式 -- 將輸入引數x乘以一個倍數i的函式。預期的結果時0,2,4,6,8. 但結果是5個8,意外不意外。
由於出現這個陷阱的時候經常使用了lambda,所以可能會認為是lambda的問題,但lambda表示不願意背這個鍋。問題的本質在與python中的屬性查詢規則,LEGB(local,enclousing,global,bulitin),在上面的例子中,i就是在閉包作用域(enclousing),而Python的閉包是 遲系結 , 這意味著閉包中用到的變數的值,是在內部函式被呼叫時查詢得到的。
解決辦法也很簡單,那就是變閉包作用域為區域性作用域。
>>> def create_multipliers():
… return [lambda x, i = i:i*x for i in range(5)]
…
第七,定義__del__
大多數計算機專業的同學可能都是先學的C、C++,構造、解構式的概念應該都非常熟。於是,當切換到python的時候,自然也想知道有沒有相應的函式。比如,在C++中非常有名的RAII,即透過構造、析構來管理資源(如記憶體、檔案描述符)的宣告週期。那在python中要達到同樣的效果怎麼做呢,即需要找到一個物件在銷毀的時候一定會呼叫的函式,於是發現了__init__, __del__函式,可能簡單寫了兩個例子發現確實也能工作。但事實上可能掉進了一個陷阱,在python documnet是有描述的:
Circular references which are garbage are detected when the option cycle detector is enabled (it’s on by default), but can only be cleaned up if there are no Python-level __del__() methods involved.
簡單來說,如果在迴圈取用中的物件定義了__del__,那麼python gc不能進行回收,因此,存在記憶體洩漏的風險
第八,不同的姿勢import同一個module
示例在stackoverflow的例子上稍作修改,假設現在有一個package叫mypackage,裡麵包含三個python檔案:mymodule.py, main.py, __init__.py。mymodule.py程式碼如下:
l = []
class A(object):
pass
main.py程式碼如下:
def add(x):
from mypackage import mymodule
mymodule.l.append(x)
print “updated list”,mymodule.l, id(mymodule)
def get():
import mymodule
print ‘module in get’, id(mymodule)
return mymodule.l
if __name__ == ‘__main__’:
import sys
sys.path.append(‘../’)
add(1)
ret = get()
print “lets check”, ret
執行python main.py,結果如下:
updated list [1] 4406700752
module in get 4406700920
lets check []
從執行結果可以看到,在add 和 get函式中import的mymodule不是同一個module,ID不同。當然,在python2.7.10中,需要main.py的第13行才能出現這樣的效果。你可能會問,誰會寫出第13行這樣的程式碼呢?事實上,在很多專案中,為了import的時候方便,會往sys.path加入一堆路徑。那麼在專案中,大家同意一種import方式就非常有必要了
第九,python升級
python3.x並不向後相容,所以如果從2.x升級到3.x的時候得小心了,下麵列舉兩點:
在python2.7中,range的傳回值是一個串列;而在python3.x中,傳回的是一個range物件。
map()、filter()、 dict.items()在python2.7傳回串列,而在3.x中傳回迭代器。當然迭代器大多數都是比較好的選擇,更加pythonic,但是也有缺點,就是隻能遍歷一次。在instagram的分享中,也提到因為這個導致的一個坑爹的bug。
第十,gil
以GIL結尾,因為gil是Python中大家公認的缺陷!
從其他語言過來的同學可能看到python用threading模組,拿過來就用,結果發現效果不對啊,然後就會噴,什麼鬼。
總結:
毫無疑問的說,python是非常容易上手,也非常強大的一門語言。python非常靈活,可定製化很強。同時,也存在一些陷阱,搞清楚這些陷阱能夠更好的掌握、使用這麼語言。本文列舉了一些python中的一些缺陷,這是一份不完全串列,歡迎大家補充。
●本文編號356,以後想閱讀這篇文章直接輸入356即可
●輸入m獲取文章目錄
Web開發
更多推薦《18個技術類微信公眾號》
涵蓋:程式人生、演演算法與資料結構、駭客技術與網路安全、大資料技術、前端開發、Java、Python、Web開發、安卓開發、iOS開發、C/C++、.NET、Linux、資料庫、運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