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僅僅是能夠將資料轉化成漂亮的圖表,或者是設計出20種不同式樣的圖表來解釋你的觀點,並不說明你應該利用所有這20種圖表,甚至是其中一種。
如果要成功報告結果,將你所分析的度量和資料有效地轉化為有商業價值的見解,使其能夠為基於事實所做的決策提供支援,那麼以下有幾點指導方針:
1.確定你的標的受眾。
無論你是否在做一份傳統的報表還是新式的資訊圖,首先問問自己有哪些人將看到這份報告?他們對將要討論的事項瞭解多少?他們需要什麼?他們又想要知道什麼?還有,他們會如何利用你要展示的資訊呢?
2.定製資料視覺化方案。
基於準備好的這些問題所得出的答案,就要開始定製你的資料視覺化方案以滿足每個決策者的特定要求。商業報告常常會被分發到每個人手上,只是“以防萬一”有人會用得上。有時這份報告的部分內容會被切分開來,分別送給不同的人。這種做法只會更加混淆視聽,加重決策者的負擔。同時,還會使原本能為一個團隊提供關於關鍵區別和見解的資訊丟失或錯失在對另一個團隊有用的資料汪洋中。資料視覺化始終都應該是為其受眾專門定製的,這樣的報告裡只應包括受眾需要知道的資訊,且應將這些資訊置於和他們有關並對他們有意義的背景下。
3.給資料視覺化一個清晰的標簽或標題。
既不要模稜兩可,也不要畫蛇添足,只要解釋清楚圖表即可。這有助於幫受眾直接進入主題。
4.將資料視覺化和你的策略聯絡起來。
如果資料視覺化的目的在於介紹能解決具體的、可衡量的、可執行的、有相關性和時效性問題的資料,那就在開場白裡加上這些問題。稍後再和你的策略連線起來以理清這些資料的定位,因此,讀者便能立刻明白視覺化資料的相關性和價值。最終,他們便能更好地參與進來,並能夠更明智地利用這些資訊。
5.明智地選擇你的展示圖表。
不管使用哪一類圖表,都應該盡可能簡單精準地傳達訊息。這就意味著:
• 只用有關聯能傳達重要資訊的且為你的受眾所需要的圖形。不論有多新潮或好看,只為了看上去更漂亮並不是無端多加一張圖片的理由。
• — 不必填滿紙上的所有空白——太多雜亂的內容只會幹擾對重要資訊的接收,會讓人太難記住,又太容易忽略。
——• 恰當運用色彩,增加資訊深度。同時要註意有些色彩具備潛在含義。舉例來說,紅色被認為是代表警告或危險的顏色。
• 不要使用太多不同類的圖表、表格和圖形。如果需要對比各種圖表,要確保你闡述資料時使用的是同類的圖表,這樣才能便於互相比較。
• 確保資訊圖上的所有內容至少都有其用途。
6.使用標題讓重點突出。
這樣能讓讀者大致瀏覽檔案,並能快速抓住核心所在。
7.在恰當處新增文字說明。
文字說明有助於用語言解釋資料,並能在情境化圖表的同時增加內容的深度。數字和表格或許僅能提供快照,而文字說明則讓人對關鍵處瞭解更多,加以評論並強調其內涵。
被《紐約時報》稱為是“資料界達·芬奇”的愛德華·塔夫特表示,圖形顯示應該:
• 展示資料。
• 引導觀看者去思考圖形的主題,而不是方法論、圖形設計、圖形生成或其他東西。
——• 避免歪曲資料原本的意圖。
——• 在小空間內展示許多數字。
• 讓龐大的資料集連貫一致。
• 吸引讀者將不同的資料片段進行比對。
——• 從寬泛概述到細微構造,都要將資料不同層面的細節展示出來。
——• 主旨要相當明確:描述、挖掘、作表或修飾。
• 將資料集的統計和語言描述緊密結合。[1]
根據塔夫特所說,“圖形表露資料。實際上比傳統的統計分析法更加精確和有啟發性。”雖然他在1983年說這句話時網路時代還未到來,但塔夫特的建議依然行之有效——特別是在資訊圖方面。
[1] Tufte ER (1983). 定量資訊的視覺呈現. 康乃迪克州:圖形出版社。
以上引自:《智慧大資料SMART準則:資料分析方法、案例和行動綱領》;
END
版權宣告:本號內容部分來自網際網路,轉載請註明原文連結和作者,如有侵權或出處有誤請和我們聯絡。
關聯閱讀:
原創系列文章:
資料運營 關聯文章閱讀:
資料分析、資料產品 關聯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