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古色古香名字的玉玦圖,不僅名字好聽,用起來也非常簡單。這個外形極像環圖的圖表,實則是柱狀圖變形。那玉玦圖到底怎麼讀?怎麼用?我們今天就來看一看!
滿者為環,缺者玦
玦(jué)是我國最古老的玉製裝飾品,玉有缺則為玦。常見的玉玦是一個帶有缺口的環形,形如玉玦的玉玦圖(Radial Bar Chart)看上去就像擁有缺口的環圖(Donut Chart),但它在用法上卻和環圖有很大的不同。
玉玦圖與環圖
環圖表現的是資料的佔比,是餅圖的變形。而玉玦圖則柱狀圖的一種變形,是把原本建立在笛卡爾坐標系的柱狀圖轉化到極坐標繫上。兩個坐標系的名字彷彿有點陌生,簡單來說,笛卡爾坐標系包括我們常見的直角坐標系和空間直角坐標系,極坐標系則註重角度和弧度的概念。
笛卡爾坐標系
極坐標系
因此玉玦圖是透過玦塊的角度來展示數值的大小,而不是玦塊長度,這一點跟餅圖和環圖倒是有點相似。
玉玦圖的數值表達
在使用和分析玉玦圖的時候,我們要註意,在數值相等,即玦塊角度相同的狀況下,外側的環塊會顯得比內側的更長。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容易誤認為外側的數值會大於內側。
結婚率遠超發達國家,中國家長都是怎麼想的?
網易新聞
就像上圖,23.0雖然在數值上小於23.4,但是就視覺上來看,23.0的弧線長於23.4的弧線。為了避免玉玦圖帶來的視覺誤導,我們常常要先把資料按照大小排序,再進行視覺化。
哪兒哪兒都有玉玦的身影
玉玦圖由於是柱狀圖的變形,兼具了實用性和美觀性,應用非常廣泛。基本上適用於所有柱狀圖型別的資料,都可以轉化為玉玦圖。
01 一般柱狀圖VS玉玦圖
90後青年不僅容易脫髮、貧窮,還容易陷入孤獨。新華網的一項調查顯示,儘管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是高危“孤獨患者”,但“空巢青年”也非常容易陷入孤獨的困境。下麵這個玉玦圖則非常清晰地展現了“空巢青年”面臨的八大困境,其中缺乏感情寄託最為嚴重,有57.9%的“空巢青年”都沒有自己的精神家園。
中秋特輯:團圓的月光照不到的角落——數說社交孤獨症(下)
新華網
這個玉玦圖把資料按照大小進行排列,不僅增加了玉玦圖的美觀性,而且在資料表達上也更加清晰,我們一眼就能看出數值的大小關係,抓住重點。
有的資料視覺化則謀求新意,會把數值小的資料放在最外側,同樣能突出資料的大小關係和美觀度。
來源:www.techinasia.com
這組玉玦圖展示的是Facebook雖然是最大的社交網站,但是在商業使用者數量方面卻比不上Twitter。從第一個玉玦圖我們可以看到,在財富100強企業中,有65%企業擁有Twitter的企業賬戶。
02 分組柱狀圖VS玉玦圖
Mosaic統計了與現在比較,在你出生的年份,有多少新生兒可以活到60歲、70歲和80歲。這個玉玦圖就展示了2017年有84%的新生兒可以活到60歲,而在1997年只有78%。這個玉玦圖不僅可以比較不同年份的人壽命長短,還可以比較同一年份的人的壽命長短。
來源:www. mosaicscience.com
03 堆積柱狀圖VS玉玦圖
美國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國家,移民對美國的科技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這個玉玦圖則是堆積柱狀圖的變形,同一顏色的不同灰度分別代表了該公司的市值、2013年額收入以及僱員人數。它展示了美國前25個科技公司中,有60%的創始人不是第1代就是2代移民,其中包括市值排名第1和第2位的蘋果和谷歌。
美國:科技移民的創新樂土
網易新聞
04 分面柱圖VS玉玦圖
玉玦圖還可以是分面柱圖的變形,在一個玉玦圖上就可以展示出1963-2013年,中國人食用的肉的種類的變化。果然豬肉和魚肉佔據了大部分,而在1983年以前,中國人很少食用牛肉和家禽的。
中國人民終於在吃肉這件事上站起來了
網易新聞
玉玦圖的圓形結構幫你省空間
儘管大多數柱狀圖都可以轉化為玉玦圖的形式,但是較為複雜的柱狀圖(例如極化對稱堆疊條形圖)轉化為玉玦圖則較為困難。
極化對稱堆疊條形圖
另外,相較於柱狀圖,在視覺化相同的資料情況中,玉玦圖因為其圓形結構,在圖表大小上更節約空間,各分類資料的數值差異也會更加明顯。
同組資料的玉玦圖與柱狀圖
01 手把手帶你做玉玦圖
鏑數上玉玦圖的使用非常簡單,我們有一組中國消費者協會釋出的《2017年城市消費者滿意度測評總得分》的資料,從中挑出排名前十的城市,按照升序排列。
只要我們把資料按照資料庫的格式整理好,複製貼上到鏑數的表格中,玉玦圖就能自動生成。
鏑數上還提供了另外一種設計的玉玦圖供大家使用,相較於普通玉玦圖,線形設計的玉玦圖在展示更多的資料的時,圖表會更加美觀。大家趕緊到鏑數中用起來吧~
玉玦圖
線形玉玦圖
來源:鏑次元資料
精彩活動
推薦閱讀
2017年資料視覺化的七大趨勢!
全球100款大資料工具彙總(前50款)
Q: 你用過玉玦圖嗎?
歡迎留言與大家分享
請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你的朋友
轉載 / 投稿請聯絡:hzzy@hzbook.com
更多精彩文章,請在公眾號後臺點選“歷史文章”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