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每天分享高質量文章

知乎高贊: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卻思想深度遠高於常人?

導讀:你想要思想變得深刻,其實方法你都知道,只是你從未重視,或者說從未真的去腳踏實地做過。

差距在哪裡?

 

作者 / 來源:白詩詩(ID:baishishi100)

 

就比如說讀書筆記這個事,想想看,你上知乎這麼多日子,亦或不是知乎,哪怕只是公眾號和微博,100個意見領袖裡至少有80人告訴你讀書的重要性,有的吧?

 

說到讀書,沒有一位大V否認過做筆記的重要性吧?

 

有100人說讀書最好寫讀書筆記,足夠引起你的重視了吧,但你真的有在寫嗎?

 

你是在筆記上寫了,還是發表在豆瓣,知乎了?還是,你覺讀完一本書就已經讓你蠻有成就感,寫筆記會破壞這不輕易得到的滿足感,何況還那麼浪費時間,於是你就真的沒有寫過??

 

有試過真的讀完一本書寫一篇筆記——徹徹底底的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的經歷嗎?

 

 

 

01

有的人寫了,無論讀什麼書,都會在豆瓣上傻傻的發一篇讀書筆記,他做了一件在你看來“挺麻煩”的事;有的人還不盡於此,他會在知乎上找問題來回答,用問題開促進自己的思考,你有時候看到會覺得那人真的也夠拼的,沒什麼人看還在那裡發東西,真的有夠無聊。

 

或許有這麼一天,你在知乎上看到一個萬贊的熱門答案,你嘩啦啦讀下去,感覺好爽,作者的觀點好棒,問題解剖得好深刻。

 

另外,文風讀起來有點似曾相識的味道,好像是自己認識的某個人,但是看看頭像和網名不是“他”啊!你還是好奇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為什麼他的觀點這麼犀利,見解如此獨到,好奇心撩撥著你,於是你點開作者的主頁,打算好好瞭解作者往日的答案。

 

你越讀感覺越熟悉,直到在一個“換一個很酷的頭像或筆名是怎樣的體驗?”或“你是怎麼變成知乎大V的?”的回答中,你終於找到答案,這回你確定了,就是“他”。

 

這時,你開始感慨,開始好奇,略微莫名其妙的氣憤,怎麼一兩年間,他搖身一變成了坐擁十萬粉絲的大V,而我卻還是一名透明?現在還傻乎乎的變成了他的讀者,為什麼?!

 

你最初可以不服氣,但是你最終還是不得不承認,對,就得是他!看看人家付出的那些,如果非要在你們兩個之中選擇一人稱為大V,那就只能是他,而不是你!

 

很多東西都是要將代價的,換句話說,如果你原本普普通通,倘有一天,你忽然變得“思想遠高於常人”,你就說說,你配嗎?

 

你拿什麼來「配」?你曾付出過什麼代價來置換?

 

 

 

02

 

看看三種人,比如一件事情,A不問真相,B問了一個為什麼之後不了了之,C問了為什麼之後又是一個為什麼,我不敢說透過一次比B多問一個為什麼的C就可以把問題想得更明白,更深入,但是在100個問題上,1000個問題上,C都多問一個為什麼呢?

 

我相信C的思想肯定可以做到遠高於A,也會高於B。

 

“多問100個、1000個為什麼”,難道真的只是我隨便舉例的數字嗎,難道就真的沒有任何現實的參考價值嗎?

 

你到知乎翻翻看,那些在知乎已經認真寫了1000個答案的人,他們是些什麼人?他們在我們眼中是什麼樣子?

 

難道他們不就是我們很多人眼中的,至少在我們看來是具備一定思想的人嗎?

 

在知乎上寫上1000個答案,或者哪怕只是100篇,很多人就會以為你有思想了 —— 即便你贊數少,如果你認真寫了,別人有認真看了,最多隻會認為這個網站不適合新人。

 

一般來說,在某些問題上你也能夠獨闢蹊徑,那這個“獨闢蹊徑”的高光時刻,在外人看來,可能就是“思想深度遠高於常人”的 —— 或許就真的是。

 

關鍵是,有多少人真的去認真寫這100個答案了?

 

這100個答案,你有深耕細作嗎,有在每個問題上多問幾次為什麼嗎,在追究真相的時候,真的有盤根究底的精神嗎?

 

多問一層為什麼、多想一下,難道不就可以比原先所能看到的有更多的深度嗎?

 

 

 

03

 

我們普通人,凡生活和工作中所經歷的那些涉及生存、繁衍、發展的問題,我們鎖定問題,扣住問題,多一點耐心去深思熟慮,這樣做100次不可以的話,那麼1000次呢,總會有成效了吧?

 

我們普通人,千萬不要期待著經歷什麼大災大難,之後獲得那些可以看透世俗的深邃。

 

現實是,真正經歷過大起大落最後少數從中汲取營養思想深度能超過常人的那些人,其實他們也並不會感激自己所曾經歷的一些,何況他們還是少數,有更多人經歷災難,照樣完不成思想上的蛻變。

 

比如很多災民,你確定自己在這個資料時代,經歷什麼真的就可以保證讓你獲得反思?

 

不舉別的,看看自己身上或者身邊的那些例子,每次你和父母或者物件吵架了,或者情感破裂了,真的都給你帶來反思了嗎?

 

對於一些人來說,哪怕反省也沒有的吧?

 

所以,身邊這些我們平日都能遇到的矛盾——其實它們都是思考材料,我們消化都消化不完,你又哪來的勇氣說自己就可以在大災大難中獲得思想的涅槃?

 

是學生,不要只在“此題答案略”的時候意識到要自己想答案了,有些人,曾經和你是同學,在中學的時候,他們喜歡幾個人圍在一塊探討題目,有的人真的會尋求“一體多解”,這些有時可能在你看來是“沒必要“或“多此一舉”的事情,但他們去做了,來日你且看看他們,是不是活成了你覺得優秀的模樣?

 

是職員,比如說你到新媒體公司負責運營,有的人乾的就只是“運營”的工作,但我也見到這樣的人,比如她能把各項工作從混亂變得具有流程化,能給老闆交一份《使用者回覆參考手冊》,她把每一種常規的使用者諮詢進行總結歸納,這樣的人,你離職了老闆想不輓留你都難。

 

 

 

04

 

知乎有個問題,問為什麼那麼多人缺乏獨立思考能力,有位答主說,大家都有過獨立思考的時候,比如你被騙的時候,這種時候你意識到獨立思考的重要性,但是,你不被騙的時候呢?

 

我們對一件事人的重視度往往只是一時性的,而且只是表現在當下經歷的那一刻,比如看一篇文章,作者說了一件事情,你極為贊同和認可,但極為荒謬的是,我們一般只會在“閱讀”的那一刻,才覺得作者說的事情是如此重要,完後,大家都好像不記得了一樣,好像一件事的重要程度,只是因為“我意識到了”,它才“重要”。

 

但客觀來講,有很多事情是不會以我們的個人意志為轉移的,有些東西,可能你一輩子都意識不到它的重要性,但它對你至始至終都很重要——類似這種至始至終都很重要的事情,其實最好的對待方式就是,當你第一次遇到它,那就不要再放過它。

 

我說的是,遇到生活中的關鍵問題,“要多問幾次為什麼”,這對於我們的成長是很重要的事情,難道我們不知道嗎?

 

“多問幾次為什麼”是一個可以讓人走向深度、走向全面的方法論,難道對這個方法的識別,高手和普通人有什麼區別嗎?

 

但這個世界始終還是會有高手和普通人的區別,為什麼?

 

 

 

05

 

思考能力是可以鍛煉的 —— 看這個題目的人,對這句話應該基本能接受的吧?

 

那,一天有24小時,你有花多少時間用在“思考”上?那些認為自己思考能力弱的人,你可以用著秒錶統計一下,你一天到底有多少純時間用於思考。

 

想想鄧爺爺,據說他會花大量的時間來思考,如果你能每天花一小時坐在樹下想想生活,想想人生,社會能不能多出幾位思想家我不知道,但至少我可以肯定,知乎可以多出許多的“大V” —— 有時候做大V就是這麼簡單。

 

嫌棄自己沒有想法,那麼你要做的正是多用腦子去思考。

 

我老爹跟我抱怨說,不要害他想東西,他東西想多了腦殼會痛。

 

哎呦,我真的一點兒也不可憐他,我說,爹啊,你痛就痛吧,你平時動腦少,現在想的東西一複雜你就腦痛,那說明你想的還是少,人是思想的蘆葦,你應該多思考的!

 

結果他罵我混蛋,怎麼可以和老爹這樣講話。

 

雖然不應該這樣說自己老爹,但我說的顯然沒毛病。腦子這東西,也是用進廢退的,大前研一年輕的時候,利用上班乘地鐵的時間鍛煉自己的思考能力,我們今天的職場人士可以借鑒一下,他是這樣做的:

 

在他上班乘坐地鐵的幾十分鐘裡,他帶著問題上車,開始的時候思考的慢一點,最後他可以做到一個站就把一個問題抽絲剝繭,3分鐘找到根本原因,拿出解決方案,這個練習讓他的思考能力變得爐火純青。

 

你經常想問題,你的思考能力就會變得越來越強,就好像肌肉,透過一次次的鍛煉可以變得強韌而結實。

 

 

 

06

 

最後說一下,“多想”、“多問為什麼”,其實算是很樸素的方法論,那麼讓方法論可以牢固與現實產生銜接的方法是什麼呢?

 

一個十分關鍵的點可能是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的,那就是要在一開始當你意識到“要多問為什麼”的重要性的時候,你就要趁熱打鐵,跳過想法的自嗨的階段,讓它和你的身體產生銜接。

 

不是說“多問為什麼”很重要嗎,好啊,就別讓它只停留在你的共鳴之中,別隻是讓它停留在你的認可之中,共鳴和認可,甚至是點贊收藏都是不夠的。

 

你需要做的是,找個榔頭敲敲自己的大腦讓自己清醒,然後迅速的投入行動之中,立馬在紙上抄下莫名其妙的幾個大字:要多問為什麼!

 

然後比如,找到一本書,去讀,開始問自己,作者說的是對的嗎,可以適用嗎,為什麼對?

 

或者為什麼錯了?

 

找到知乎的問題,看看如何變得自律這個話題,有的人很多偉大作家都是不自律的,生活一塌糊塗,那麼你看到觀點之後,開始問為什麼作者這樣說,他說的是對的嗎?

 

當然這些都不是具體的指導論,我想要強調的是:

 

當你有了這種行動力的時候,你會找到更多的思考的方式方法,比如你可能會在一個“如何學會提問?”的問題找到正確的思考的開啟方式,這才是更重要的。

 

而一旦你有了這種主動性,我想我這篇文章的使命已經到達!

    贊(0)

    分享創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