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每天分享高質量文章

程式員如果堅持10年不跳槽,能實現百萬年薪嗎?

導讀:在人才快速流動的網際網路行業,隨處可見一年一小跳,三年一大跳的從業者。有網友問:那些 5 到 10 年不跳槽、在一份工作崗位上「死磕」的人,現在都過著怎樣的生活?

 

 

來源:100offer說(ID:shuo100offer)

 

 

我們統計了透過 100offer 成功入職的程式員,他們的平均工作經驗是 4 年,平均跳槽次數 3 次,入職後平均年收入 30.6 萬元人民幣。這意味著他們平均每 16 個月就會跳槽一次。

 

而我們的父母輩,在一家單位待上十幾二十年是很常見的事情。甚至有長輩可能從參加工作到退休,都在一家單位任職,機關大院兒裡同事們的各種紅白喜事、生老病死都有所聽聞,半輩子的生活半徑也不過就是那方圓幾百裡。

 

時代不同了,現實很魔幻。所以才會有網友提出了一個「天問」:那些 5 到 10 年不跳槽、在一份工作崗位上「死磕」的人,現在都過著怎樣的生活?

 

其實,同樣是職場上 5 年 – 10 年光陰,最後你會獲得怎樣的結局,完全因人而異。

 

  • 對於不清楚職業發展標的、不知道如何發揮自身特長和興趣點的人而言,在一家公司獃的時間越久,只會越迷茫;

  • 對於不善於總結提升、只想著透過熬資歷漲薪的人而言,5 – 10 年也只不過是原地踏步;

  • 而對於總是努力尋找突破口、善於學習和解決問題的人而言,他們之所以長期待在一家公司,只是因為總有新的發展空間和學習機會等待他去探索。

 

不信?下麵進入群眾喜聞樂見的講故事、真實案例環節,從他們身上你或許會更直觀地理解人和人的巨大差異。

 

 

01 正面案例:畢業的第10年,他實現了百萬年薪

 

對於程式員,BAT 大廠的業務複雜度之高、處理的請求量級之大、對前沿技術的跟進之快,決定了這是一條相對明晰和步步為營的發展路徑。

 

水大魚大,我們也見過許多在 BAT「死磕」5 – 10 年的資深技術人,因為在核心業務部門有充分的技術沉澱,併在每一階段都有所突破,外加好領導和好機遇的運氣 buff,最後都獲得了很好的發展。

 

其中最神級的案例要數海青,他在阿裡巴巴用了 9 年時間,從一名普通高校畢業的實習生,最終晉升為阿裡 AI 領域最年輕的 P9 之一,這種默默打磨技術的韌性,在跳槽成風的網際網路行業尤為珍貴。

 

相比之下,趙信毅(化名)的案例或許對於普通程式員更有參考意義。

 

在一家普通一本大學拿到碩士學位之後,信毅並沒有什麼長遠的職業規劃,進入一家研究所工作,一直在接觸與體系結構相關的底層技術。相對簡單平緩的工作節奏,讓他可以在業餘多花時間自學,並且積累了多年的底層技術。

 

在工作的第 4 年,信毅終於還是感覺到了瓶頸,開始對 BAT 的 「快節奏工作」感到躍躍欲試,想往 2C 的客戶端轉型。

 

 

然而,就在信毅成功跳槽進入某 BAT 剛滿一個多月,團隊的部分老成員陸續換血離開,底層引擎部分的工作暫時無人接替。領導試探性地詢問他是否願意接下這塊業務,信毅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在他看來,這是一個絕佳的鍛煉機會:「決策層希望在產品上採用一種全新的方式來顛覆傳統,相當於是要麼就做成,要麼就玩完,有風險有難度,還有足夠大的施展空間。」 

 

於是,客戶端全新的 20 人團隊從 2012 年下半年開始 V2 版的研發。信毅一個人負責底層引擎的封裝及相關功能模組的實現。

 

經過 2013 年近一整年的技術攻關、加班、甚至發明專利,團隊實現了一個業界首創的引入底層引擎的方式,不僅捧回了公司的年度技術大獎,他個人也在短短一年多從 P6 升到了 P6+(對應阿裡職級)。

 

回憶起飛速成長的第一年,信毅說:「確實加班很多,但一旦發現有技術難點可以突破,就會陷入其中。如果產品的未來方向是我認準並且想做的,我是感覺不到累的。」

 

2014 年 – 2015 年,信毅開始為自己招兵買馬,一點一點地從零擴充小組,往技術專家方向發展,從架構上思考更高層面的問題。這期間,信毅帶領小組在 V3 版本中採用了獨特的構架設計,在啟動、升級速度等指標上打破業界記錄,日活增長到 2012 年的 10 倍。

 

這次的成績,讓他在 2015 年底升到了 P7。但隨之,信毅開始覺察到產品進一步向上拓展市場空間的天花板,這種「增長魔咒」可謂是 BAT 產品的通病。

 

更讓他迷茫的是自己的下一個突破口。按規定,他晉升 P8 的最早答辯時間在 2017 年底,要求相當苛刻,如果產品在這一年內沒有關鍵成功點,僅僅是做技術維護和細節打磨,恐怕自己難以邁過這一道晉升的檻。雖然始終沒有擺脫這種自我懷疑,趙信毅還是抵住了外界的誘惑,沉下心等待公司內部機會。

 

在人才濟濟的大廠,每年對晉升 P8 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員工不在少數,但不是人人都能像信毅一樣,能兼備過硬的技術實力並抓住關鍵機遇。

 

2017 年初,嗅覺敏銳的團隊領導們提出,產品的下一步是元件化,向全公司內的各個產品線輸出技術解決方案,滲透更多使用者和客戶端。

 

如此大的動作,在 BAT 動輒上億級使用者量的各個產品線之間落地的壓力可想而知。信毅作為跨部門合作介面人和解決方案架構負責人,開始擔負更複雜的職能。

 

在溝透過程中,他抓住「互惠互利」的原則,嘗試從對方業務的角度出發看問題。在開發過程中,信毅的團隊基於底層引擎的技術積累和產品經驗,為個產品線量身定製了從引擎到介面的全套解決方案。

 

經過一年時間的努力,信毅所在的客戶端產品的日活再次增長了近兩倍,終於如願晉升 P8。在 BAT 工作 6 年後,他最終嘗到了百萬年薪的甜頭。

回顧信毅的職業成長路,
他幾乎在每個晉升機會來臨前都有所準備,一次次地拿出有突破性成功的關鍵專案。

 

要保持這樣不斷上升的職場發展節奏,固然要部分歸因於他加入團隊的時間點和機遇;但更離不開他早在職場初期就穩扎穩打積累下的稀缺技術競爭力,才能在每一次機會來臨時當機立斷,順勢而為。

 

 

 

02 反面案例:7年沒想過跳槽,我失去了搏擊沙場的信心

 

好的公司和員工是相互成就的,而糟糕的工作平臺只會消耗員工的時間和工作熱情。最終留在這些公司沒有離開的人,多半是客觀上沒有議價能力,或者主觀上沒有醒悟,一味追求所謂的「穩定」;在漫長的 10 年工作經驗中,他們只不過是將前3年的工作經驗再重覆做7年罷了。

 

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有些求職者的簡歷雖然看似穩定,每家公司可以待滿 4 – 5 年時間,但每次跳槽幾乎都是同類公司(例如 IT 外包)和同等水平崗位之間的「平行移動」,工作多年薪資仍無起色,長期處在開發一線,多個專案之間也沒有明顯的突破和成長點:

 

 

最扎心的一次,我們收到了這條留言:

 

「一直是工程師,加薪力度很少,一般都是部門最不好的之一。我任勞任怨,刻苦工作……」

 

「我7年沒想過換工作了,已經失去了搏擊沙場的信心,怕丟了西瓜撿芝麻,結果連芝麻都沒了。」

 

 

人在職場,能否有持續的進階和沉澱,和你在同一家公司任職的時間長短並沒有絕對的因果關係,而是看你能否在工作中找準自己的職業標的,並利用好公司的平臺和資源去實現自身價值。

 

希望你有在一家公司「死磕」十年的能力和遠見,也能有說走就走的底氣。

 

本文來自 100offer 官方知乎機構號對「那些在一個公司死磕了 5 – 10 年的人最後都怎麼樣了?」提問的回答。

贊(0)

分享創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