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DeAlVe
學校丨某211碩士生
研究方向丨樣式識別與機器學習
線性判別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LDA)是一種有監督降維方法,有關機器學習的書上一定少不了對 PCA 和 LDA 這兩個演演算法的介紹。LDA 的標準建模形式是這樣的(這裡以兩類版本為例,文章會在幾個關鍵點上討論多類情況):
其中,是類間散佈矩陣,是類內散佈矩陣, w 是投影直線:
怎麼樣,一定非常熟悉吧,經典的 LDA 就是長這個樣子的。這個式子的標的也十分直觀:將兩類樣本投影到一條直線上,使得投影后的類間散佈矩陣與類內散佈矩陣的比值最大。
三個加粗的詞隱含著三個問題:
1. 為什麼是類間散佈矩陣呢?直接均值之差 m1-m2 不是更符合直覺嗎?這樣求出來的解和原來一樣嗎?
2. 為什麼是投影到直線,而不是投影到超平面?PCA 是把 d 維樣本投影到 c 維 (c
3. 為什麼是類間散佈與類內散佈的比值呢?差值不行嗎?
這篇文章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我們先回顧一下經典 LDA 的求解,然後順次講解分析這三個問題。
回顧經典LDA
原問題等價於這個形式:
然後就可以用拉格朗日乘子法了:
求導並令其為 0:
得到解:
對矩陣進行特徵值分解就可以得到 w。但是有更簡單的解法:
而其中是一個標量,所以和 λw 共線,得到:
求解完畢。非常優雅,不愧是教科書級別的經典演演算法,整個求解一氣呵成,標準的拉格朗日乘子法。但是求解中還是用到了一個小技巧:是標量,從而可以免去特徵值分解的麻煩。
那麼,我們能不能再貪心一點,找到一種連這個小技巧都不需要的求解方法呢?答案是可以,上面的問題在下一節中就能得到解決。
類間散佈 & 均值之差
我們不用類內散佈矩陣了,改用均值之差 m1-m2 這個更符合直覺的東西:
還是用拉格朗日乘子法:
求導並令其為 0:
得到解:
怎麼樣,是不是求解更簡單了呢?不需要任何技巧,一步一步下來就好了。
為什麼說均值之差更符合直覺呢?大家想啊,LDA 的目的是讓投影后的兩類之間離得更遠,類內離得更近。說到類內離得更近能想到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讓類內方差最小,這正是類內散佈矩陣;說到類間離得更遠能想到的最直接的方法肯定是讓均值之差最大,而不是均值之差與自己的克羅內克積這個奇怪的東西最大。
那麼經典 LDA 為什麼會用類間散佈矩陣呢?我個人認為是這樣的運算式看起來更加優雅:分子分母是齊次的,並且這個東西恰好就是廣義瑞利商:
雖然經典 LDA 求解沒有上面這個方法直接,但是問題表述更加規範,所用到的技巧也非常簡單,不會給是使用者帶來困擾,所以 LDA 最終採用的就是類間散佈矩陣了吧。
直線 & 超平面
上面那個問題只算是小打小鬧,沒有太大的意義,但是這個問題就很有意義了:LDA 為什麼直接投影到直線(一維),而不能像 PCA 一樣投影到超平面(多維)呢? 我們試試不就完了。
假設將樣本投影到上,其中每一個 wi 都是經典 LDA 中的 w 。也就相當於我們不是把樣本投影到一條直線上,而是投影到 c 條直線上,也就相當於投影到了超平面上。投影后的樣本坐標為:
所以樣本的投影過程就是:
那麼,均值的投影過程也是這樣:
投影后的均值之差的二範數:
為什麼不用第一行的向量內積而偏要用第二行的跡運算呢?因為這樣可以拼湊出類間散佈來,和經典 LDA 保持形式的一致。
回顧一下經典 LDA 的形式:
現在我們有了,還缺個約束,類比一下就可以得到了:
實際上,約束也可以選擇成,這兩個約束實際上都是在限制 W 的解空間,得出來的解是等價的,這兩個約束有什麼區別呢?我只發現了一點:
回想是 c 條投影直線,為了確保向這 c 條直線投影能等價於向 c 維子空間投影,我們需要保證 c 條直線是線性無關的,即 rank(W) =c。看一下約束:
右邊是秩為 c 的單位矩陣,因為矩陣乘積的秩不大於每一個矩陣的秩,所以左邊這三個矩陣的秩都要不小於 c,因此我們得到了 rank(W) = c。也就是說,能夠保證我們在向一個 c 維子空間投影。而約束中沒有顯式地表達這一點。
我對矩陣的理解還不夠深入,不知道是否也隱含了對秩的約束,所以為了保險起見,我選擇了帶有顯式秩約束的,這樣就得到了我們的高維投影版 LDA:
下麵來求解這個問題。還是拉格朗日乘子法:
求導並令其為 0:
得到了:
在大部分情況下,一些協方差矩陣的和是可逆的。即使不可逆,上面這個也可以用廣義特徵值問題的方法來求解,但是這裡方便起見我們認為可逆:
我們只要對進行特徵值分解,就可以得到 d 個特徵向量了,挑出最大特徵值對應的 c 個特徵向量來組成 W,我們不就得到向 c 維子空間的投影了嗎?
真的是這樣嗎?
不是這樣的。誠然,我們可以選出 c 個特徵向量,但是其中只有 1 個特徵向量真正是我們想要的,另外 c-1 個沒有意義。
觀察:
發現了嗎?等式右邊的 (m1-m2) 是一個向量,換句話說,是一個秩為 1 的矩陣。那麼,這個乘積的秩也不能大於 1,並且它不是 0 矩陣,所以:
秩為 1 的矩陣只有 1 個非零特徵值,也只有 1 個非零特徵值對應的特徵向量 w。
可能有人會問了,那不是還有零特徵值對應的特徵向量嗎,用它們不行嗎?
不行。來看一下標的函式:
我們剛才得到的最優性條件:
所以標的函式為:
而我們的 W 只能保證 λ1, λ2, …, λd 中的一個非零,無論我們怎麼選取剩下的 c-1 個 w,標的函式也不會再增大了,因為唯一一個非零特徵值對應的特徵向量已經被選走了。
所以,兩類 LDA 只能向一條直線投影。
這裡順便解釋一下 K 類 LDA 為什麼只能投影到 K-1 維,其實道理是一樣的。K 類 LDA 的類間散佈矩陣是:
可以看出,是 K 個秩一矩陣的和(因為 mk-m 是秩一的向量),所以它的秩最大為 K。並且,所以這 K 項中有一項可以被線性表出。所以,的秩最大為 K-1。也即:
只有 K-1 個非零特徵值。所以,K 類 LDA 最高只能投影到 K-1 維。
咦?剛才第三個問題怎麼提的來著,可不可以不用比值用差值,用差值的話會不會解決這個投影維數的限制呢?
比值 & 差值
經典 LDA 的標的函式是投影后的類間散佈與類內散佈的比值,我們很自然地就會想,為什麼非得用比值呢,差值有什麼不妥嗎? 再試試不就完了。
註意,這一節我們不用向量 w,而使用矩陣 W 來討論,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實際上在同時討論二類 LDA 和多類 LDA,只要把和換成對應的就好了。
註意到可以透過放縮 W 來得到任意大的標的函式,所以我們要對 W 的規模進行限制,同時也進行秩限制:
也就得到了差值版的 LDA:
依然拉格朗日乘子法:
求導並令其為 0:
得到了:
由,有:
可以得到:
若括號內的東西可逆,則上式可以寫為:
註意到, 的秩不大於 K-1,說明等號左邊的秩不大於 K-1,那麼等號右邊的秩也不大於 K-1,即:
所以我們還是會遇到秩不足,無法求出 K-1 個以上的非零特徵值和對應的特徵向量。這樣還不夠,我們還需要證明的一點是,新的標的函式在零特徵值對應的特徵向量下依然不會增加。
標的函式(稍加變形)為:
再利用剛才我們得到的最優性條件(稍加變形):
所以標的函式為:
結論沒有變化,新的標的函式依然無法在零特徵值的特徵向量下增大。
綜合新矩陣依然秩不足和零特徵值依然對新標的函式無貢獻這兩點,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用差值代替比值也是可以求解的,但是我們不會因此受益。
既然比值和差值算出來的解性質都一樣,那麼為什麼經典 LDA 採用的是比值而不是差值呢?
我個人認為,這可能是因為比值算出來的解還有別的直覺解釋,而差值的可能沒有,所以顯得更優雅一些。什麼直覺解釋呢?
在二分類問題下,經典 LDA 是最小平方誤差準則的一個特例。若讓第一類的樣本的輸出值等於 N/N1 ,第二類樣本的輸出值等於 -N/N2 , N 代表相應類樣本的數量,然後用最小平方誤差準則求解這個模型,得到的解恰好是(用比值的)LDA 的解。這個部分 PRML 上有講解。
總結
這篇文章針對教科書上 LDA 的標的函式丟擲了三個問題,並做了相應解答,在這個過程中一步一步深入理解 LDA。
第一個問題:可不可以用均值之差而不是類間散佈?
答案:可以,這樣做更符合直覺,並且更容易求解。但是採用類間散佈的話可以把 LDA 的標的函式表達成廣義瑞利商,並且上下齊次更加合理。可能是因為這些原因,經典 LDA 最終選擇了類間散佈。
第二個問題:可不可以把 K 類 LDA 投影到大於 K-1 維的子空間中?
答案:不可以,因為類間散佈矩陣的秩不足。K 類 LDA 只能找到 K-1 個使標的函式增大的特徵值對應的特徵向量,即使選擇了其他特徵向量,我們也無法因此受益。
第三個問題:可不可以用類間散佈與類內散佈的差值,而不是比值?
答案:可以,在新準則下可以得到新的最優解,但是我們無法因此受益,K 類 LDA 還是隻能投影到 K-1 維空間中。差值版 LDA 與比值版 LDA 相比還缺少了一個直覺解釋,可能是因為這些原因,經典 LDA 最終選擇了比值。
所以,教科書版 LDA 如此經典是有原因的,它在各個方面符合了人們的直覺,本文針對它提出的三個問題都沒有充分的理由駁倒它,經典果然是經典。
點選以下標題檢視其他相關文章:
#投 稿 通 道#
讓你的論文被更多人看到
如何才能讓更多的優質內容以更短路徑到達讀者群體,縮短讀者尋找優質內容的成本呢? 答案就是:你不認識的人。
總有一些你不認識的人,知道你想知道的東西。PaperWeekly 或許可以成為一座橋梁,促使不同背景、不同方向的學者和學術靈感相互碰撞,迸發出更多的可能性。
PaperWeekly 鼓勵高校實驗室或個人,在我們的平臺上分享各類優質內容,可以是最新論文解讀,也可以是學習心得或技術乾貨。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讓知識真正流動起來。
? 來稿標準:
• 稿件確系個人原創作品,來稿需註明作者個人資訊(姓名+學校/工作單位+學歷/職位+研究方向)
• 如果文章並非首發,請在投稿時提醒並附上所有已釋出連結
• PaperWeekly 預設每篇文章都是首發,均會新增“原創”標誌
? 投稿郵箱:
• 投稿郵箱:hr@paperweekly.site
• 所有文章配圖,請單獨在附件中傳送
• 請留下即時聯絡方式(微信或手機),以便我們在編輯釋出時和作者溝通
?
現在,在「知乎」也能找到我們了
進入知乎首頁搜尋「PaperWeekly」
點選「關註」訂閱我們的專欄吧
關於PaperWeekly
PaperWeekly 是一個推薦、解讀、討論、報道人工智慧前沿論文成果的學術平臺。如果你研究或從事 AI 領域,歡迎在公眾號後臺點選「交流群」,小助手將把你帶入 PaperWeekly 的交流群裡。
▽ 點選 | 閱讀原文 | 獲取最新論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