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每天分享高質量文章

今天過節的小青年們,到2030年時會全部失業嗎?

導讀:今天是五四青年節,不知道這個節你是怎麼過的?放了半天假?收到禮物?收到過節福利?普及了五四運動的歷史?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還是沒有任何的儀式感,就這麼過去了?

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16-45周歲的人都是青年。所以不用輕易放棄自己,不要提前把自己歸入油膩中年行列。相信正在閱讀本文的你,99.9%都沒超過過節的年齡,而且,其中大部分人在十幾年後依然可以過節。但十幾年後的世界你能想象嗎?2030年時,你將從事什麼工作?擁有怎樣的生活?

未來的你,會感謝今天泡枸杞的自己嗎?

根據麥肯錫的報告,到2030年時全球將有8億人因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的興起而失業,另有3.75億人需要換一份新工作。2030年,中國的勞動力需求將比2016年減少1600萬。人工智慧、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將在汽車、電子、化工、食品、清潔、家政、廚師等行業搶走你的飯碗。

此外,瑞銀集團也有相似的報告,指出“亞洲地區中長期將有3000萬-5000萬個工作崗位受到衝擊”。

看到這裡,你一定想吐槽小編又在販賣焦慮(啊咧?為什麼是又?)。這回真是冤枉啊!因為,下麵要轉折了……

人工智慧威脅論其實非常不靠譜。從就業的角度來說,人工智慧的迅速發展,必然會在相關領域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在《AI傳奇:人工智慧通俗史》一書中,作者陳宗周指責國內媒體取用瑞銀報告時有標題黨嫌疑,進而全方位駁斥了人工智慧威脅論,並堅信人工智慧是“人類的智慧工具,也是親密的朋友”。

以下內容選自《AI傳奇:人工智慧通俗史》一書。

01 AI其實正在為你創造就業機會

工作崗位的變遷,在人類社會發展中一直存在,但近年來AI威脅論者不斷地渲染和誇大AI和機器人會奪去人類的飯碗。於是,對工作崗位變遷的研究,是重大社會課題之一。

關於AI影響工作崗位的研究報告一個接一個出臺,以前的報告常常含有警示意義,提醒人們要高度重視這一問題。但是,樂觀的報告也開始出現。2017年4月,瑞銀財富管理推出了《亞洲前曕:人工智慧如何塑造亞洲新面貌》研究報告。報告大膽預測,在AI驅動創新的潮流下,亞洲地區中長期將有3000萬-5000萬個工作崗位受到衝擊。國內一家知名媒體於是據此這樣製作標題——《瑞銀:人工智慧將威脅亞洲3000萬個工作崗位》。其實,報告中還有更重要的資訊——隨之而起的新工作機會將能減輕此影響。

瑞銀估計,至2030年AI每年為亞洲貢獻的經濟價值將高達1.8—3.0萬億美元。而AI對金融服務、醫療保健、製造、零售和交通等行業都將產生巨大影響,這些行業加在一起,相當於當前亞洲GDP的三分之二。

瑞銀認為,AI會影響大量的崗位。但從總體上看,AI不大可能導致就業危機。亞洲員工整體生產力會隨著AI的崛起而顯著提高,將有充分的機會來提升技能,並轉向其他創造性領域,最終AI會在亞洲創造數百萬個新的就業機會,因此凈失業率應會大幅降低且相對可控。

瑞銀的報告給人以啟示,AI是會大量影響工作崗位,但如果應對得當,社會的整體就業情況反而會改善和可控。

工業革命以來的經驗與事實也可以作為佐證,機器的廣泛使用使農業和手工業工人大量減少,但全社會就業崗位卻大量增加。資訊科技革命也是如此,水銀瀉地般滲透進各行業的資訊科技,影響了無數舊的工作崗位,但我們也親眼目睹,新的崗位源源不斷產生出來。有人曾經計算過,如果沒有數字程控交換機,一半以上的美國婦女從事電話接線員工作還忙不過來。但今天她們在哪裡?在另外的崗位上。這是新技術調整工作崗位的一個典型例子。歷史的鏡子,可以照見AI的未來。

02 從恐懼日食、月食,到恐懼人工智慧

而主流AI專家學者,堅持反對AI威脅論。臉書(Facebook )AI實驗室主任、紐約大學(NYU)電腦科學教授楊立昆(Yann LeCun),是深度學習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他非常反感AI威脅論。 2014年4月在接受IEEE 《Spectrum》採訪時,他認為AI研究者在之前很長的一段時間都低估了製造智慧機器的難度。AI的每一次新浪潮,都會帶來這麼一段從盲目樂觀到不理智、最後到沮喪的階段。

今天出現AI威脅論的盲目悲觀預言,很像是進入一片生機勃勃茂密森林的人,迷失了眼前的方向和路徑。如果能登上森林之巔遠望,回顧來路,遠眺前方,那結論可能完全不同。

歷史是一面鏡子。《網際網路進化論》作者、中國人工智慧專家劉峰博士這樣分析道:歷史上,我們一路在恐懼中走來,恐懼過日食,月食;新技術革命後,我們的恐懼更為頻繁,害怕過機器,恐懼過機器控制人類,害怕過火車,認為會破壞龍脈,害怕過電視,擔心永遠沉迷於節目中,害怕過千年蟲,會導致社會大混亂;現在開始恐懼人工智慧。擔心人類變為奴隸,甚至木偶,這恐懼依然是歷史上種種恐懼的延續。

是的,現在的AI威脅論,依然是人類未來不確定恐懼症的延續,每當重要的新事物出現時,這種恐懼症就會周而複始出現。而這樣的恐懼症,往往由於名人和智者一時的或片面的言論而得以加重,甚至出現了AI會終結人類的囈語。

03 阿蘭·圖靈錯了嗎?

為AI發展作出奠基性貢獻的阿蘭·圖靈,既是智者,也是名人。他系統研究過機器能否思考、機器是否具有智慧這類問題,並很早就預言過計算機的未來。圖靈1954年不幸去世後,母親莎拉·圖靈(Sara Turing)寫了一本影響很大的書,書中取用了圖靈最親近同事、英國數學家紐曼的夫人一封信。

紐曼夫人寫道:“我記得大約是1948年,阿蘭同我丈夫坐在我家位於鮑頓的花園裡討論計算機及其未來動向。我未能參加這次討論,但不少話語傳入了我的耳中。突然我聽到一句話,使我不禁全身打顫。阿蘭沉思地說,我推測當計算機發展到那個階段,我們將可能不瞭解它是怎麼工作的。”圖靈對計算機未來的思考,不僅影響了在場的紐曼夫人,也曾影響了那一代人。

但是,快70年了,我們看到的是什麼?有人還會為計算機的未來恐懼得全身打顫嗎?智者的預言失效,這不是第一次。

關於作者:陳宗周,科學作家,多家知名科技媒體創辦人,現任《環球科學》雜誌總編。 

本文摘編自《AI傳奇:人工智慧通俗史》,經出版方授權釋出。

延伸閱讀《AI傳奇:人工智慧通俗史

轉載請聯絡微信:togo-maruko

點選文末右下角“寫留言”發表你的觀點

推薦閱讀

日本老爺爺堅持17年用Excel作畫,我可能用了假的Excel···

180頁PPT,講解人工智慧技術與產業發展

終於有人把雲端計算、大資料和人工智慧講明白了!

資料告訴你:跟缺“芯”相比,中國當前的這個問題更致命!

Q: 你覺得2030年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歡迎留言與大家分享

覺得不錯,請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你的朋友

轉載 / 投稿請聯絡:baiyu@hzbook.com

更多精彩文章,請在公眾號後臺點選“歷史文章”檢視

贊(0)

分享創造快樂